“清時無用材雖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清時無用材雖拙”全詩
秋后恰容鷹脫架,春來會有燕投梁。
清時無用材雖拙,白日能閒策亦長。
慚愧平生負三尺,一成泉石欲膏肓。
分類:
作者簡介(毛滂)
毛滂,字澤民,衢州江山人,約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東堂集》十卷和《東堂詞》一卷傳世。
《仁義驛中》毛滂 翻譯、賞析和詩意
《仁義驛中》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毛滂。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騎驢何似賈司倉,
行李唯余古錦囊。
秋后恰容鷹脫架,
春來會有燕投梁。
清時無用材雖拙,
白日能閒策亦長。
慚愧平生負三尺,
一成泉石欲膏肓。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在驛站中的境遇和自省,表達了一種樸素而深沉的情感。以下是對詩意和賞析的分析:
詩詞開篇以對比手法引發思考。詩人以賈司倉(古代官員)和騎驢為對比,表達了自己的卑微和不被重視的感受。行李中只剩下古錦囊,暗示著詩人的生活貧困和經歷的艱辛。
接下來,詩人以秋后和春來的景象來暗喻自己的命運。秋后鷹脫離架,春天燕子投宿梁上,暗示著在逆境中詩人可以找到轉機和希望。
第三、四句表達了詩人的自省和對自身才能的評價。詩人自謙說自己拙于應用,但在安逸的時光里卻能有長久的思考和策劃。這種自省展示了詩人的深度思考和智慧。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平庸的懊悔和憂慮。他感到慚愧,覺得自己雖然活了一生,卻沒有為社會做出什么偉大的貢獻。泉石欲膏肓的意象表達了他渴望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但時間已經不多的憂慮。
整首詩詞既揭示了詩人的個人遭遇和內心感受,又折射出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通過對逆境中個體命運的思考,詩人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和對自身價值的反思。
“清時無用材雖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én yì yì zhōng
仁義驛中
qí lǘ hé sì jiǎ sī cāng, xíng lǐ wéi yú gǔ jǐn náng.
騎驢何似賈司倉,行李唯余古錦囊。
qiū hòu qià róng yīng tuō jià, chūn lái huì yǒu yàn tóu liáng.
秋后恰容鷹脫架,春來會有燕投梁。
qīng shí wú yòng cái suī zhuō, bái rì néng xián cè yì zhǎng.
清時無用材雖拙,白日能閒策亦長。
cán kuì píng shēng fù sān chǐ, yī chéng quán shí yù gāo huāng.
慚愧平生負三尺,一成泉石欲膏肓。
“清時無用材雖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