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蒲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果蔬蒲荷”全詩
果蔬蒲荷,百種咸植。
糞溉耘籽,乃後有穡。
爾獨何為,開口而食。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行四方,稻麥黍稷。
果蔬蒲荷,百種咸植。
糞溉耘籽,乃后有穡。
爾獨何為,開口而食。
詩意:
這首詩詞借鑒了陶淵明的農耕勸課,表達了對農民勞動的贊美和呼吁。詩人描述了廣袤的田野,種植著豐富的農作物,包括稻谷、小麥、黍米和高粱等。果蔬和花草遍布其中,形成了百味繁多的植物群落。農民通過施肥、灌溉、耕種和播種的努力,最終獲得了豐收的果實。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提出了一個反問,質問那些只會口頭上吃飯而不勞動的人。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豐富多樣的農田景象,展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通過對農田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農耕勞動的贊美和尊重。詩中所描述的農作物和植物的種類繁多,反映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豐饒的土地。農民通過精心的管理和努力,使這片土地變得肥沃,并獲得了豐收的結果。
詩人在最后兩句中使用反問的方式,直指那些只會依賴他人勞動而不愿意自己付出努力的人。他們只會口頭上的贊美和享受,卻不懂得為自己的生活努力奮斗。通過這樣的質問,詩人呼吁人們應該珍惜勞動的價值,自力更生,勤勞致富。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農田景象和農民勞動的成果,表達了對農耕勞動的贊美和呼吁。它既展示了大自然的豐饒和農民的辛勤勞作,也批判了那些懶惰不勞動的人。這首詩詞在簡潔明了的語言中蘊含了深刻的社會寓意,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啟示作用。
“果蔬蒲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zhān cì yùn táo yuān míng quàn nóng shī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
wǒ xíng sì fāng, dào mài shǔ jì.
我行四方,稻麥黍稷。
guǒ shū pú hé, bǎi zhǒng xián zhí.
果蔬蒲荷,百種咸植。
fèn gài yún zǐ, nǎi hòu yǒu sè.
糞溉耘籽,乃後有穡。
ěr dú hé wéi, kāi kǒu ér shí.
爾獨何為,開口而食。
“果蔬蒲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