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捕于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搜捕于陸”全詩
俯鞠婦子,仰薦昭穆。
閩乘其偷,載耒逐逐。
計無百年,謀止信宿。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是蘇轍在宋代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掇拾于川,搜捕于陸。
俯鞠婦子,仰薦昭穆。
閩乘其偷,載耒逐逐。
計無百年,謀止信宿。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農耕勞動的贊美和勸誡。詩中提到了在田間地頭,農民們辛勤地耕種和收獲的情景,以及他們將豐收的結果奉獻給昭穆(指祖先)的虔誠之情。詩人通過描述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對未來的謀劃,表達了農耕勞動的重要性,并呼吁人們要堅持勞作,為了百姓的福祉和國家的繁榮而努力。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耕勞動的場景。詩中的“掇拾于川,搜捕于陸”形象地描述了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以及他們辛勤努力地勞作的決心。同時,詩中提到的“俯鞠婦子,仰薦昭穆”表達了農民們對于豐收的喜悅和對祖先的敬仰,體現了一種傳統的文化情感。
在最后兩句詩中,“閩乘其偷,載耒逐逐。計無百年,謀止信宿。”表達了農民們對于未來的謀劃和長遠計劃。詩人通過這種對未來的思考,強調了農耕勞動的重要性,并呼吁人們要持之以恒,為了長久的福祉而努力。整首詩詞通過對農耕勞動的描繪和勸誡,展示了農民的勤勞和智慧,弘揚了勞動精神和家國情懷。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傳遞了對農耕勞動的謳歌和勸誡,表達了對農民的贊美和對國家繁榮的期待,具有濃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特色。
“搜捕于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zhān cì yùn táo yuān míng quàn nóng shī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
duō shí yú chuān, sōu bǔ yú lù.
掇拾于川,搜捕于陸。
fǔ jū fù zi, yǎng jiàn zhāo mù.
俯鞠婦子,仰薦昭穆。
mǐn chéng qí tōu, zài lěi zhú zhú.
閩乘其偷,載耒逐逐。
jì wú bǎi nián, móu zhǐ xìn sù.
計無百年,謀止信宿。
“搜捕于陸”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