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薄黃葉委”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紛薄黃葉委”全詩
聱牙石齒亂,紛薄黃葉委。
牽攀不得上,顛仆幾將止。
勉強終此行,更老知難至。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登嵩山十首 石徑》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嵩山十首 石徑》是蘇轍所寫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石徑
蒼壁上參天,微徑隨流水。
聱牙石齒亂,紛薄黃葉委。
牽攀不得上,顛仆幾將止。
勉強終此行,更老知難至。
中文譯文:
石徑
青山峭壁聳入云霄,狹小的小徑沿著溪水彎曲。
嵩山上石頭參差錯落,枯黃的葉子紛紛飄落。
攀援而上無法前進,多次跌倒才勉強停下。
勉力完成這次攀登,意識到年歲的增長使困難更加明顯。
詩意:
這首詩以蘇轍登上嵩山的經歷為背景,通過描繪陡峭的石徑,表達了攀登險峻山峰的艱難與困苦。山勢陡峭,石徑狹小,溪水蜿蜒流淌,形成了一幅壯美的自然景觀。蘇轍描寫了石徑上錯落不齊的石頭,象征著攀登過程中的阻礙和挑戰。黃葉紛飛,更凸顯了秋季的孤寂和歲月的無情。詩人發現自己在攀登過程中屢次跌倒,但最終還是勉力完成了登山的旅程,意識到年歲的增長使攀登變得更加艱難,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戰。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攀登嵩山的困難和對年歲的思考。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詩人將人與自然相結合,以表達人生的挑戰和成長。嵩山作為中國的名山之一,象征著艱難險峻的攀登,也寄托了人們對于追求卓越和突破自我的意愿。詩人通過描寫陡峭的石徑、流淌的溪水、紛飛的黃葉,以及跌倒和勉強前行的經歷,表達了攀登過程中的坎坷與努力。最后,詩人意識到年歲的增長使攀登變得更加困難,但他仍然堅持完成了這次攀登,體現了對挑戰的勇敢面對和珍惜每一次努力的態度。整首詩以簡潔的文字,抒發了詩人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思考,給人以啟示和思考。
“紛薄黃葉委”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sōng shān shí shǒu shí jìng
登嵩山十首 石徑
cāng bì shàng cān tiān, wēi jìng suí liú shuǐ.
蒼壁上參天,微徑隨流水。
áo yá shí chǐ luàn, fēn báo huáng yè wěi.
聱牙石齒亂,紛薄黃葉委。
qiān pān bù dé shàng, diān pú jǐ jiāng zhǐ.
牽攀不得上,顛仆幾將止。
miǎn qiǎng zhōng cǐ xíng, gēng lǎo zhī nán zhì.
勉強終此行,更老知難至。
“紛薄黃葉委”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