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得之戒不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既已得之戒不傳”全詩
夜視片月墮我前,黑氛剝警日妍。
一暑一寒久自堅,體中風行上通天。
亭亭孤立孰傍緣,至哉道師昔云然。
既已得之戒不傳,知我此心未虧騫。
指我嬰兒藏谷淵,言未絕口行已旋,我思其言夜不眠。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子瞻書黃庭內景卷后贈蹇道士拱辰》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子瞻書黃庭內景卷后贈蹇道士拱辰》
作者:蘇轍(宋代)
君誦《黃庭》內外篇,
本欲洗心不求仙。
夜視片月墮我前,
黑氛剝警日妍。
一暑一寒久自堅,
體中風行上通天。
亭亭孤立孰傍緣,
至哉道師昔云然。
既已得之戒不傳,
知我此心未虧騫。
指我嬰兒藏谷淵,
言未絕口行已旋,
我思其言夜不眠。
中文譯文:
君讀《黃庭》內外篇,
本意是洗凈心靈,不追求仙境。
夜晚觀看片片月亮落在我面前,
黑暗之氛圍剝離晨曦的光輝。
經歷一夏一冬,久已堅定不移,
身體內的氣息通達天際。
孤獨地矗立著,誰能與之相伴,
道士啊,你曾經如此說道。
既然已經得到,卻不傳授他人,
我知道我的這份心意未曾減損。
指著我的嬰兒躲藏于山谷深處,
言語未出口,行動已經轉身,
我思索著他的言辭,夜晚無法入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寫給蹇道士的贈詩。蘇轍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黃庭經》的研習和心得體會。他本意是要通過閱讀《黃庭經》來洗滌自己的心靈,而不是追求超凡脫俗的仙境。夜晚,他觀看月亮的落下,感受到黑暗和光明的交替。
詩中提到作者經歷了一夏一冬,堅定不移地研習道法,體內的氣息通達天際,顯示了他在修道方面的精進和積累。然而,他卻感到孤獨,渴望有人能與他分享修道的心得和體驗,而蹇道士昔日的言辭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幾句表達了作者對蹇道士的敬佩和思念。蹇道士得到了修道的心得,卻未傳授給他人,作者明白蹇道士的用心和堅守。作者指著自己的嬰兒藏身于深山之中,表示自己心中有著對道法的渴望,但言語未出口,行動已轉身,思緒紛亂,夜晚難以入眠。
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修道的追求和對蹇道士的仰慕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他的孤獨和思索之心。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繪,以及對道法的思考,展示了蘇轍超脫塵世的志趣和追求內心凈化的意愿。
“既已得之戒不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i zhān shū huáng tíng nèi jǐng juǎn hòu zèng jiǎn dào shì gǒng chén
次韻子瞻書黃庭內景卷后贈蹇道士拱辰
jūn sòng huáng tíng nèi wài piān, běn yù xǐ xīn bù qiú xiān.
君誦《黃庭》內外篇,本欲洗心不求仙。
yè shì piàn yuè duò wǒ qián, hēi fēn bō jǐng rì yán.
夜視片月墮我前,黑氛剝警日妍。
yī shǔ yī hán jiǔ zì jiān, tǐ zhòng fēng xíng shàng tōng tiān.
一暑一寒久自堅,體中風行上通天。
tíng tíng gū lì shú bàng yuán, zhì zāi dào shī xī yún rán.
亭亭孤立孰傍緣,至哉道師昔云然。
jì yǐ dé zhī jiè bù chuán, zhī wǒ cǐ xīn wèi kuī qiān.
既已得之戒不傳,知我此心未虧騫。
zhǐ wǒ yīng ér cáng gǔ yuān, yán wèi jué kǒu xíng yǐ xuán, wǒ sī qí yán yè bù mián.
指我嬰兒藏谷淵,言未絕口行已旋,我思其言夜不眠。
“既已得之戒不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