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無聲入稻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流水無聲入稻田”全詩
浮云有意藏山頂,流水無聲入稻田。
古木微風時起籟,諸峰落日盡生煙。
歸鞍草草還城市,慚愧幽人正醉眠。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游廬山山陽七詠 白鶴觀》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廬山山陽七詠 白鶴觀》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五老相攜欲上天,
玄猿白鶴盡疑仙。
浮云有意藏山頂,
流水無聲入稻田。
古木微風時起籟,
諸峰落日盡生煙。
歸鞍草草還城市,
慚愧幽人正醉眠。
詩意:
這首詩以游覽廬山山陽的七個景點為主題,其中以描寫白鶴觀最為突出。詩人描述了廬山的自然景觀,表達了對廬山仙境般美景的贊美之情。詩中融入了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感受,以及對都市生活的思考和對幽靜生活的向往。
賞析:
詩人以濃郁的意境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廬山山陽的美景。五老相攜欲上天,描繪了廬山的山巒高聳,給人一種欲望超越塵世的感覺。玄猿白鶴盡疑仙,描述了廬山常見的猿猴和白鶴,它們在山間自由自在地棲息,給人一種神仙般的感覺。浮云有意藏山頂,流水無聲入稻田,通過對云、水的描繪,表達了廬山的神秘和寧靜。古木微風時起籟,諸峰落日盡生煙,描寫了廬山的風景如畫,給人以寧靜、美麗的感受。歸鞍草草還城市,慚愧幽人正醉眠,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觀的贊美,暗示了自己對都市生活的厭倦和對幽靜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主線,表達了對廬山美景的贊美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人用細膩的描寫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展現了廬山的壯麗景色,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向往。這首詩詞以其優美的詞句和深刻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流水無聲入稻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lú shān shān yáng qī yǒng bái hè guān
游廬山山陽七詠 白鶴觀
wǔ lǎo xiāng xié yù shàng tiān, xuán yuán bái hè jǐn yí xiān.
五老相攜欲上天,玄猿白鶴盡疑仙。
fú yún yǒu yì cáng shān dǐng, liú shuǐ wú shēng rù dào tián.
浮云有意藏山頂,流水無聲入稻田。
gǔ mù wēi fēng shí qǐ lài, zhū fēng luò rì jǐn shēng yān.
古木微風時起籟,諸峰落日盡生煙。
guī ān cǎo cǎo hái chéng shì, cán kuì yōu rén zhèng zuì mián.
歸鞍草草還城市,慚愧幽人正醉眠。
“流水無聲入稻田”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