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遺味輕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舌根遺味輕篙”全詩
采愧吳僧身似臘,點須越女手如酥。
舌根遺味輕篙,腋下清風稍襲膚。
七碗未容留客試,瓶中數問有余無。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前韻》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前韻》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龍鸞僅比閩團釅,
鹽酪應嫌北俗粗。
采愧吳僧身似臘,
點須越女手如酥。
舌根遺味輕篙,
腋下清風稍襲膚。
七碗未容留客試,
瓶中數問有余無。
譯文:
龍鸞只是比起福建的閩團餅微酸,
鹽和酪應該嫌棄北方的俗氣粗糙。
采摘時我羞愧,像吳地的僧人一樣憔悴,
點心時越地的女子的手軟如酥。
舌根上的余香輕輕飄蕩,
腋下的清風稍稍拂過肌膚。
七碗美食未容納留給客人品嘗,
瓶中的酒問我是否還有余和無。
詩意和賞析:
《次前韻》以描述美食為主題,通過對食物和美食文化的描繪,展現了蘇轍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情感。詩中通過對比不同地方的美食,表達了對南方美食的贊美和對北方俗氣的嫌棄,展現了對地域差異的觀察和品味。蘇轍通過細膩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和質地,從而增強了讀者對詩中情景的感知。
詩中的“龍鸞”指的是一種美味的食物,與“閩團釅”進行對比,表達了對南方美食的稱贊。而“鹽酪”則代表北方的食物,蘇轍認為其粗俗。這種對比不僅展現了蘇轍對食物的品味和挑剔,也折射出他對地域文化的態度。
詩中還通過描寫采摘和點心的場景,以及味道和風的感受,增加了詩的韻味和意境。通過舌根上的余香和腋下的清風,蘇轍傳達了美食給人帶來的愉悅和舒適感。最后,他提及了七碗美食和瓶中的酒,暗示自己對美食的熱愛和品味,也流露出對生活的滿足與享受。
總體而言,蘇轍的《次前韻》通過對美食的描繪,展現了對地域文化和生活的觀察和感悟,以及對美食和享受的追求。詩中細膩的描寫和對比的手法,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美食帶來的美好和愉悅,同時也體現了蘇轍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和品味。
“舌根遺味輕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qián yùn
次前韻
lóng luán jǐn bǐ mǐn tuán yàn, yán lào yīng xián běi sú cū.
龍鸞僅比閩團釅,鹽酪應嫌北俗粗。
cǎi kuì wú sēng shēn shì là, diǎn xū yuè nǚ shǒu rú sū.
采愧吳僧身似臘,點須越女手如酥。
shé gēn yí wèi qīng gāo, yè xià qīng fēng shāo xí fū.
舌根遺味輕篙,腋下清風稍襲膚。
qī wǎn wèi róng liú kè shì, píng zhōng shù wèn yǒu yú wú.
七碗未容留客試,瓶中數問有余無。
“舌根遺味輕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