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前人識此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應有前人識此心”全詩
奔馳軒冕終何有,跌宕圖書意最深。
松繞城頭風瑟縮,江浮山外氣陰森。
三年不起南遷想,應有前人識此心。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池州蕭丞相樓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池州蕭丞相樓二首》是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丞相的風采依然流傳至今,
朱欄仍然對著古老的山林。
奔馳享受權勢的華麗已經消逝,
跌宕起伏的圖書意境最為深沉。
松樹環繞城頭,風吹得沙沙作響,
江水漂浮在山外,氣氛陰森。
三年不曾離開南方的愿望,
應該有前人能夠理解這份心情。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對于池州蕭丞相樓的描寫。蘇轍以丞相樓作為主題,通過對風流、權勢、圖書意境以及自己的情感的描繪,表達了對過去輝煌時光的懷念和對前輩的敬仰。
賞析:
1. 詩詞以丞相樓為背景,表達了對過去輝煌時代的懷念。丞相風流的形象依然流傳至今,朱欄面對著山林,彰顯了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延續。
2. 詩中提到奔馳軒冕的華麗已經消逝,跌宕圖書的意境最深。這里反映了權勢的浮華和圖書的深遠意義。作者通過對這種反差的描繪,抒發了對于人事滄桑的感慨。
3. 描繪了松樹環繞城頭,風吹得沙沙作響,以及江水漂浮在山外的景象,給人一種陰森的氛圍。這種氛圍與前兩句的風流和權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時光的變遷和人事的無常。
4. 詩的最后提到了作者三年不曾離開南方的愿望,表達了對遠離塵囂的向往和對前輩的敬仰。作者認為前人應該能夠理解他內心的這種渴望和追求。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丞相樓的描寫,表達了對過去輝煌時光的懷念和對前輩的敬仰之情。通過對風流、權勢、圖書意境以及個人情感的描繪,詩詞展現了歲月的變遷和人世無常的主題,給人一種深沉而思索的感覺。
“應有前人識此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í zhōu xiāo chéng xiàng lóu èr shǒu
池州蕭丞相樓二首
chéng xiàng fēng liú zhí zhì jīn, zhū lán réng duì jiù shān lín.
丞相風流直至今,朱欄仍對舊山林。
bēn chí xuān miǎn zhōng hé yǒu, diē dàng tú shū yì zuì shēn.
奔馳軒冕終何有,跌宕圖書意最深。
sōng rào chéng tóu fēng sè suō, jiāng fú shān wài qì yīn sēn.
松繞城頭風瑟縮,江浮山外氣陰森。
sān nián bù qǐ nán qiān xiǎng, yīng yǒu qián rén shí cǐ xīn.
三年不起南遷想,應有前人識此心。
“應有前人識此心”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