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之念生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伐之念生久”全詩
百年養毒樹,攢芒比刀戟。
伐之念生久,不伐愁跣足。
且復為人謀,庖椹利朝食。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葺居五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葺居五首》是蘇轍(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庭院長方形,我數次尋覓,
風月從中進入,美景無邊無際。
百年來養毒樹,密集如刀戟。
我砍之時憂慮久,不砍則心頭痛苦。
此刻我還得為他人籌謀,廚房的果蔬是早餐的利益。
詩意:
《葺居五首》描述了蘇轍的一種憂慮和無奈的情感。詩中的“葺居”指的是修葺自己的住所,比喻修身養性。蘇轍觀察庭院,意識到時間的流逝,美好的景色隨著風和月亮的變幻而進入他的心靈。然而,他也意識到許多年來他養育的毒樹已經茂盛,象征著他內心的痛苦和困擾。他想砍伐這些毒樹,但又憂慮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是否會帶來更多的痛苦。盡管如此,他仍然要為他人著想,為家人照料廚房,這是他的責任和義務。
賞析:
《葺居五首》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蘇轍內心的復雜情感。詩人通過對庭院景色和毒樹的描繪,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內心困擾的思考。這首詩抓住了人們常常面臨的選擇和責任之間的矛盾,展現了蘇轍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人生道路的追求。詩中的庭院、風月、毒樹等意象都充滿了象征意義,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同時,詩中的最后兩句“伐之念生久,不伐愁跣足。且復為人謀,庖椹利朝食。”也表現出蘇轍的豪情和對生活的熱愛。盡管他內心困擾,但他仍然堅持為他人謀求利益,盡自己的努力。這種奉獻精神和責任感使得他的詩詞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總之,《葺居五首》通過對庭院景色和內心困擾的描繪,展示了蘇轍對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詩詞簡潔而富有意境,給人以啟示和思考,并展現了蘇轍的豪情和奉獻精神。
“伐之念生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ì jū wǔ shǒu
葺居五首
tíng fāng zhǐ shù xún, fēng yuè suǒ cóng rù.
庭方止數尋,風月所從入。
bǎi nián yǎng dú shù, zǎn máng bǐ dāo jǐ.
百年養毒樹,攢芒比刀戟。
fá zhī niàn shēng jiǔ, bù fá chóu xiǎn zú.
伐之念生久,不伐愁跣足。
qiě fù wéi rén móu, páo shèn lì cháo shí.
且復為人謀,庖椹利朝食。
“伐之念生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