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僑居怯雨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口僑居怯雨風”全詩
一生滯念余妻子,百口僑居怯雨風。
松竹已栽猶稍稍,棟梁未具勿匆匆。
三間道院吾真足,余問兒曹莫問翁。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筑室示三子》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筑室示三子》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筑室示三子
宅舍元依畢竟空,
小乘慣住草庵中。
一生滯念余妻子,
百口僑居怯雨風。
松竹已栽猶稍稍,
棟梁未具勿匆匆。
三間道院吾真足,
余問兒曹莫問翁。
中文譯文:
建造房屋以告知三子,
家宅原本還是空虛的,
小車慣住在茅庵中。
一生中被牽掛的是妻子和兒女,
一百口人僑居他鄉,害怕風雨的侵襲。
松竹已經種下,尚未長成茂盛,
房梁還沒搭建好,不要匆忙。
這三間道院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我問兒子們,不要問我這個老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轍寫給他的三個兒子的信。詩中,蘇轍以筑室作為隱喻,表達了他對家庭的思念和對子女的期望。
首先,他描述了自己的住所是一間茅庵,這是低調簡樸的象征。他說自己一生中被牽掛的是妻子和兒女,他們是他心靈的寄托。同時,他強調百口人僑居他鄉,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風雨的侵襲感到害怕。這揭示了作者在流寓他鄉時的孤獨和不安。
接著,蘇轍描述了松竹已經種下,但尚未長成茂盛,房梁也還未搭建好。這里的松竹和房梁可以理解為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的比喻。作者希望他的兒子們能夠茁壯成長,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這需要時間和努力,不能急于求成。
最后,蘇轍表示對三間道院已經足夠滿足,不再追求更多。這里的三間道院可以理解為家庭的安定和幸福。他告誡兒子們不要過多地問他這個老人,因為他已經滿足于現在的生活,希望他們能夠獨立自主,不依賴他。
整首詩抒發了蘇轍對家庭的眷戀和對子女的期望,以及對家庭幸福和穩定的向往。通過對茅庵和建造房屋的描寫,以及對松竹和房梁的比喻,表達了蘇轍對子女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教誨。最后,他以自己對現狀的滿足和兒子們不必過多關注他的態度,展現了一位父親的深情厚意。整首詩詞情感真摯,寄托了作者對家庭和子女的深深思念和期待。
“百口僑居怯雨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ù shì shì sān zi
筑室示三子
zhái shè yuán yī bì jìng kōng, xiǎo chéng guàn zhù cǎo ān zhōng.
宅舍元依畢竟空,小乘慣住草庵中。
yī shēng zhì niàn yú qī zǐ, bǎi kǒu qiáo jū qiè yǔ fēng.
一生滯念余妻子,百口僑居怯雨風。
sōng zhú yǐ zāi yóu shāo shāo, dòng liáng wèi jù wù cōng cōng.
松竹已栽猶稍稍,棟梁未具勿匆匆。
sān jiān dào yuàn wú zhēn zú, yú wèn ér cáo mò wèn wēng.
三間道院吾真足,余問兒曹莫問翁。
“百口僑居怯雨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