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秋后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勢如秋后雨”全詩
病添衰發白,梳落細絲長。
筋力従凋朽,肝心罷激昂。
勢如秋后雨,一度一凄涼。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病后白發》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病后白發》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蘇轍。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病后白發
枯木自少葉,不堪經曉霜。
病添衰發白,梳落細絲長。
筋力從凋朽,肝心罷激昂。
勢如秋后雨,一度一凄涼。
譯文:
當年茂盛的樹木自幼時就開始失去葉子,經不起寒霜的侵襲。
疾病使衰頹的頭發變得蒼白,梳理時脫落的細絲越來越長。
筋骨的力量隨著年華的凋零而日漸衰退,肝臟和心靈的激動已然消退。
形勢就像秋后的雨水,一次次帶來凄涼和寒冷。
詩意和賞析:
《病后白發》以自然景物的比喻來抒發作者對自身衰老和病痛的感受,表達了生命的無常和人生的脆弱。詩中的枯木、曉霜、衰發白都是象征死亡和衰老的意象,將作者的疾病和年老與自然界的凋零相對應。通過描繪頭發的變白和凋落,詩人表達了自己生命的脆弱和漸漸消退的力量。他的筋力衰退,肝心不再激昂,正如秋后的雨水帶來的凄涼和寒冷,形勢一次次地向著衰敗的方向發展。
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意象和人生經歷的交融,表達了作者對衰老和疾病的感受,以及對人生無常和生命的思考。它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可抗拒的變化,同時也表達了對逝去青春和健康的懷念和無奈。整首詩意境凄涼、深沉,通過簡潔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作者內心的痛苦與自然景物相結合,給人一種悲涼和思索的感覺。
“勢如秋后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ìng hòu bái fà
病后白發
kū mù zì shǎo yè, bù kān jīng xiǎo shuāng.
枯木自少葉,不堪經曉霜。
bìng tiān shuāi fā bái, shū luò xì sī zhǎng.
病添衰發白,梳落細絲長。
jīn lì cóng diāo xiǔ, gān xīn bà jī áng.
筋力従凋朽,肝心罷激昂。
shì rú qiū hòu yǔ, yí dù yī qī liáng.
勢如秋后雨,一度一凄涼。
“勢如秋后雨”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