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時仍得舊書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別時仍得舊書傳”全詩
詩詞溫厚新成格,道論精微近入禪。
病后不勝清醑釅,別時仍得舊書傳。
欲成《古史》須咨考,陋巷何因接尺椽。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答顏復國博》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顏復國博》是蘇轍(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歲末時河水停留著一艘畫船,一間小軒旁邊修竹叢生的景象。詩詞的風格溫厚而新穎,道理探討精微,幾近于禪宗的境界。作者在病后感到身體虛弱,無法享受烈酒的醉意,離別時仍然能夠得到舊書的傳承。蘇轍提到自己欲創作《古史》,卻需要咨詢和研究,這使他感到困惑。他居住在陋巷中,為何能夠接觸到高尚的學問呢?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考。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和賞析:
《答顏復國博》
歲晚河水留畫船,
一軒修竹喜蕭然。
詩詞溫厚新成格,
道論精微近入禪。
病后不勝清醑釅,
別時仍得舊書傳。
欲成《古史》須咨考,
陋巷何因接尺椽。
譯文:
歲末的河水停留著一艘畫船,
旁邊是一間小軒,修竹叢生,寧靜而幽然。
這首詩詞溫和而新穎,形式獨特,
道理探討精深,幾近禪宗的境界。
病后我難以承受烈酒的刺激,
離別時卻依然可以得到舊書的傳承。
我想創作《古史》,卻需要咨詢和研究,
我住在陋巷中,為何能夠接觸到高尚的學問呢?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蘇轍的內心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首先,詩人通過描繪歲末的河水停留著一艘畫船和旁邊修竹叢生的景象,表達了對自然景物的欣賞和喜悅。這些景物給予他一種寧靜和幽然的感覺,也反映了他內心的寧靜與淡泊。
其次,詩人通過詩詞的溫和和新穎,以及道理的探討和精深,展示了他在詩歌創作和學問探索上的獨到見解和才華。他的詩詞形式獨特,新穎而溫厚,道理探討精深,幾近禪宗的境界。這些都展示了他對文學和思想的追求和獨特的創造力。
此外,詩人在詩中提到自己病后無法享受烈酒的醉意,但仍然能夠得到舊書的傳承。這表達了他對古代文化和學問的敬重和追求。他渴望創作《古史》,但也意識到需要咨詢和研究,這展示了他對學問的謙遜和對知識的渴望。同時,他提到自己居住在陋巷中,卻能接觸到高尚的學問,這反映了他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思考和對學問普及的關注。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轍內心的寧靜、淡泊和對學問的追求。他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詩詞形式、道理探討的表達,展示了他獨特的創造力和才華。同時,他在詩中也反思了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環境,進一步凸顯了他對學問和知識的渴望。這首詩詞體現了蘇轍在宋代文化繁盛時期的思想情感,并展示了他在文學和學問領域中的卓越才華。
“別時仍得舊書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yán fù guó bó
答顏復國博
suì wǎn hé shuǐ liú huà chuán, yī xuān xiū zhú xǐ xiāo rán.
歲晚河水留畫船,一軒修竹喜蕭然。
shī cí wēn hòu xīn chéng gé, dào lùn jīng wēi jìn rù chán.
詩詞溫厚新成格,道論精微近入禪。
bìng hòu bù shèng qīng xǔ yàn, bié shí réng dé jiù shū chuán.
病后不勝清醑釅,別時仍得舊書傳。
yù chéng gǔ shǐ xū zī kǎo, lòu xiàng hé yīn jiē chǐ chuán.
欲成《古史》須咨考,陋巷何因接尺椽。
“別時仍得舊書傳”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