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人家多鮮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界人家多鮮福”全詩
鋤耰已愧非吾力,湯火尤驚取不廉。
貴客爭夸火浣布,貧家粗有水精鹽。
薄衫冷面消長夏,捫腹當知百不堪。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蠶麥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蠶麥二首》是蘇轍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界人家多鮮福,
一時蠶麥得難兼。
鋤耰已愧非吾力,
湯火尤驚取不廉。
貴客爭夸火浣布,
貧家粗有水精鹽。
薄衫冷面消長夏,
捫腹當知百不堪。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宋代社會的現實困境和對比。詩中提到了三界人家,指的是世間的各種家庭,包括富貴之家和貧苦之家。這些家庭都有各自的鮮福,即各種美好的事物和享受。然而,在一時之間,蠶麥這種農作物得到的關注卻很少。蠶麥是指養蠶和種植麥子,它們都是貧苦人家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
詩中提到了鋤耰,指的是農民的農具,意味著農民已經盡力努力,但是仍然難以同時兼顧養蠶和種植麥子。湯火代表了貴族家庭的生活,他們以高檔的火浣布為自豪,火浣布是指用火烘烤后細膩柔軟的織物。相比之下,貧苦人家只能使用粗糙的水精鹽來維持生活,這是一種簡單粗糙的食物調料。
最后兩句描述了貧苦人家的困境。他們身上穿著薄衫,面對著寒冷的冬季,而且面對著長夏的酷暑也無法消解。捫腹表示深感悲苦,百不堪意味著種種無法承受之事。
賞析:
《蠶麥二首》通過對三界人家的描繪,展現了宋代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貴族家庭享受著奢華和美好,而貧苦人家卻面臨著生活的艱辛和困難。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火浣布和水精鹽的描述,突顯了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差異。
詩中的蠶麥象征了勤勞的農民階級,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工作,但仍然難以獲得應有的回報。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觸動和對貧苦人家的同情。這首詩通過對社會階層和貧富差距的揭示,呼吁社會關注弱勢群體,反映了蘇轍對社會公平的思考和關切。
“三界人家多鮮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án mài èr shǒu
蠶麥二首
sān jiè rén jiā duō xiān fú, yī shí cán mài dé nán jiān.
三界人家多鮮福,一時蠶麥得難兼。
chú yōu yǐ kuì fēi wú lì, tāng huǒ yóu jīng qǔ bù lián.
鋤耰已愧非吾力,湯火尤驚取不廉。
guì kè zhēng kuā huǒ huàn bù, pín jiā cū yǒu shuǐ jīng yán.
貴客爭夸火浣布,貧家粗有水精鹽。
báo shān lěng miàn xiāo cháng xià, mén fù dāng zhī bǎi bù kān.
薄衫冷面消長夏,捫腹當知百不堪。
“三界人家多鮮福”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