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來不識我為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客來不識我為誰”全詩
已喜形骸今我有,枉將名字與人知。
往還但許鄰家父,問訊才通說法師。
燕坐蕭然便終日,客來不識我為誰。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初成遺老齋待月軒藏書室三首其一遺老齋》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初成遺老齋待月軒藏書室三首其一遺老齋》是蘇轍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老人的身世兩次遭受遺棄,
綠竹和青松自成一片掩蓋了我的不足。
如今我已經滿足于自身的容貌和身體,
卻白白地將名字與人間熟知。
往來只與鄰家的父親相許,
問候才能通達法師的言語。
我如燕兒一般孤獨地坐著,
客人來了卻不認識我是誰。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一個老人在初生之時和老年時的遺棄感受。詩中的"遺老齋"指的是老人居住的地方,他在這里以待月為樂,并有一間藏書室。首四句描述了老人年輕時和現在的對比,他年輕時被家人遺棄,如今他已經滿足于自己的容貌和身體,但卻沒有得到名譽和認可。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老人與鄰家的父親交往,以及他與法師交流的情景。最后兩句表達了老人的孤獨和被忽視的感受,即使有客人來訪,也無法被認出。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轍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一個老人的內心體驗,表達了他在年老之際的孤獨和被遺忘感。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描述老人年輕時和現在的情況,突顯了他的遺棄感和內心的不滿。詩中的"遺老齋"象征著老人獨處的居所,而"待月軒"則表達了老人對待月的喜愛。整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展現了老人內心的苦悶和無奈。詩中的綠竹和青松被用來形容老人的自傲和自足,暗示他盡管被遺忘,卻仍然有自己的自尊和自立。最后兩句則揭示了老人的孤獨,無論來訪者是誰,都無法認出他的身份,這進一步凸顯了老人的被遺忘和不被重視的狀態。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老人的內心感受的描繪,以及對他與世界的關系的反思,表達了人生的孤獨、無奈和被遺忘的主題,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客來不識我為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chéng yí lǎo zhāi dài yuè xuān cáng shū shì sān shǒu qí yī yí lǎo zhāi
初成遺老齋待月軒藏書室三首其一遺老齋
lǎo rén shēn shì liǎng xiāng yí, lǜ zhú qīng sōng zì bì kuī.
老人身世兩相遺,綠竹青松自蔽虧。
yǐ xǐ xíng hái jīn wǒ yǒu, wǎng jiāng míng zì yú rén zhī.
已喜形骸今我有,枉將名字與人知。
wǎng huán dàn xǔ lín jiā fù, wèn xùn cái tōng shuō fǎ shī.
往還但許鄰家父,問訊才通說法師。
yàn zuò xiāo rán biàn zhōng rì, kè lái bù shí wǒ wèi shuí.
燕坐蕭然便終日,客來不識我為誰。
“客來不識我為誰”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