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笑西山鄭子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笑西山鄭子真”全詩
便同賀老扁舟去,已笑西山鄭子真。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題畫卷四首其三四明狂客》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題畫卷四首其三四明狂客》是蘇轍所寫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失腳來游九陌塵,
故溪何日定抽身。
便同賀老扁舟去,
已笑西山鄭子真。
詩意:
這位狂客不知何時迷失了方向,來到了塵土飛揚的大街上。他在思考何時能擺脫繁忙的世俗生活,回到那個他熟悉的溪邊。他決定與賀老一同乘坐扁舟出發,前往遠離塵囂的地方。當他回望西山,他已經笑著看到了鄭子真,也許是一個朋友或者是一個在那片山區中修行的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狂客的內心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他迷失在繁忙喧鬧的城市中,希望能夠找到回歸自然的道路,重新與大自然相融合。他選擇與賀老一同乘船遠離城市,這是一種對寧靜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在他眺望西山的時候,他看到了鄭子真,這可能是他追求的自由和寧靜的象征。整首詩通過對自然與城市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寧靜、自由和返璞歸真的向往之情。
這首詩的語言簡潔明了,情感真摯,通過對自然與塵世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寧靜自由生活的向往。這也是蘇轍的一貫主題,反映了他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自然的追求。整首詩給人以深思和遐想,讓人感受到了遠離喧囂世界的平靜與寧愿。
“已笑西山鄭子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tí huà juàn sì shǒu qí sān sì míng kuáng kè
次韻題畫卷四首其三四明狂客
shī jiǎo lái yóu jiǔ mò chén, gù xī hé rì dìng chōu shēn.
失腳來游九陌塵,故溪何日定抽身。
biàn tóng hè lǎo piān zhōu qù, yǐ xiào xī shān zhèng zǐ zhēn.
便同賀老扁舟去,已笑西山鄭子真。
“已笑西山鄭子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