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比雞頭意未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竊比雞頭意未安”全詩
山栗滿籃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聞牛尾何曾試,竊比雞頭意未安。
故國霜蓬如碗大,夜來彈劍似馮驩。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王適食茅栗》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王適食茅栗》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相從萬里試南餐,
對案長思苜蓿盤。
山栗滿籃兼白黑,
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聞牛尾何曾試,
竊比雞頭意未安。
故國霜蓬如碗大,
夜來彈劍似馮驩。
中文譯文:
一同來自萬里之外,品嘗南方的美食,
對著案桌長時間思念著苜蓿盤。
山里的栗子滿籃子,有白的也有黑的,
村莊里的醪酒入口半甜半酸。
常聽說牛尾肉美味,卻未曾嘗試過,
私下比較起雞頭肉的滋味,心中仍有不安。
故鄉的霜蓬果實大如碗,
夜晚來臨時,彈劍之間仿佛是馮驩的身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寫給王適的韻詩。詩中描繪了作者與王適一起品嘗南方美食的場景。他們相距萬里,卻能一同品嘗美食,可見他們之間的友誼。作者坐在案桌前,長時間思念著苜蓿盤,表達了對家鄉食物的思念之情。山里的栗子色彩豐富,有白的也有黑的,象征著豐富多樣的食材。而村莊里的醪酒則入口半甜半酸,味道獨特,體現了鄉村風味的特色。
詩中提到牛尾肉和雞頭肉,牛尾肉是一種美味的食材,但作者卻未曾嘗試過,這暗示了他對美食的向往和渴望。他私下比較起雞頭肉的滋味,心中仍有不安,表達了他對未知的探索和對美食的追求。
最后兩句描述了故鄉的景物和夜晚的氛圍。故鄉的霜蓬果實大如碗,展示了豐收的景象,夜晚來臨時,作者彈劍之間仿佛看到了馮驩的身影,這是對馮驩英勇形象的致敬,也表現出作者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品嘗美食為線索,通過描繪食物的味道和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家鄉食物的思念,對美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故鄉和英雄人物的懷念之情,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竊比雞頭意未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wáng shì shí máo lì
次韻王適食茅栗
xiāng cóng wàn lǐ shì nán cān, duì àn zhǎng sī mù xu pán.
相從萬里試南餐,對案長思苜蓿盤。
shān lì mǎn lán jiān bái hēi, cūn láo rù kǒu bàn tián suān.
山栗滿籃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
jiǔ wén niú wěi hé zēng shì, qiè bǐ jī tóu yì wèi ān.
久聞牛尾何曾試,竊比雞頭意未安。
gù guó shuāng péng rú wǎn dà, yè lái dàn jiàn shì féng huān.
故國霜蓬如碗大,夜來彈劍似馮驩。
“竊比雞頭意未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