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何礙也嫌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燈光何礙也嫌渠”全詩
自有真無遍諸有,燈光何礙也嫌渠。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答孔平仲二偈》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孔平仲二偈》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龜毛兔角號空虛,
既被無收豈是無。
自有真無遍諸有,
燈光何礙也嫌渠。
詩意:
這首詩詞以辯論的方式回答了孔平仲提出的兩個謎題。詩中運用了寓言的手法,通過描述龜毛和兔角這兩個不實際的事物,表達了對虛無和真實之間關系的思考。詩人認為,雖然龜毛和兔角是不存在的,但它們的存在也并非完全不存在。在世間萬物中,真實和虛幻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詩人進一步指出,燈光作為一種光源,雖然可以照亮物體,但它也會因為光線的原因而對某些事物產生偏見。
賞析:
蘇轍的這首詩詞通過對龜毛和兔角的描繪,以及對真實和虛無的思考,表達了一種哲學意味的觀點。詩人認為,事物的存在與虛無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存在著某種關聯和轉化。這種思考方式超越了對事物的表面現象,寓意深遠。
詩詞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手法,以生動的形象描繪了龜毛和兔角。這些虛構的事物象征著人們常常追求的虛無和不實際的欲望。通過對這些事物的描述,詩人提醒讀者要審視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要過分沉迷于虛幻而忽視真實的存在。
詩中的燈光也具有象征意義,它既能照亮事物,也能產生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和評價是有限的,不能僅憑表面的光芒來判斷事物的本質。詩人通過這樣的比喻,呼喚讀者要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超越表面現象,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虛無和真實的探討,以及對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的思考,呈現了一種深邃的哲學觀點。它引發了人們對于世界本質和真實的思考,提醒我們要超越表面現象,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
“燈光何礙也嫌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kǒng píng zhòng èr jì
答孔平仲二偈
guī máo tù jiǎo hào kōng xū, jì bèi wú shōu qǐ shì wú.
龜毛兔角號空虛,既被無收豈是無。
zì yǒu zhēn wú biàn zhū yǒu, dēng guāng hé ài yě xián qú.
自有真無遍諸有,燈光何礙也嫌渠。
“燈光何礙也嫌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