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膻酸薄不可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腥膻酸薄不可食”全詩
南渡桑乾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
穹廬雪落我未到,到時堅白如磐陀。
會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風隧沙場不宜客。
相攜走馬渡桑乾,旌旆一返無由還。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北渡桑乾冰欲結,
心畏穹廬三尺雪。
南渡桑乾風始和,
冰開易水應生波。
穹廬雪落我未到,
到時堅白如磐陀。
會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
風隧沙場不宜客。
相攜走馬渡桑乾,
旌旆一返無由還。
胡人送客不忍去,
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
欲話白溝一惆悵。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奉使契丹北渡桑乾的情景。首先,作者描述了北渡時桑乾地的寒冷,冰欲結,他內心對天空的穹廬下三尺深的雪感到畏懼。接著,南渡時風溫和,冰開始開裂,易水上波瀾起伏。然而,作者還未到達目的地,穹廬上的雪已經落下,形成堅硬如磐石的白色。作者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十天,但食物腥膻酸薄,難以入口。他提到羊修乳粥的質量不佳,沙場和風隧也不適合作為客人停留。最后,胡人送他離開時,作者不忍離去,希望能夠長久地保持和好的關系,回到中原。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視角和感受,描繪了他北渡桑乾的經歷。詩詞通過描寫自然景物的變化和作者的感受,表達了他對北方嚴寒環境的恐懼和對南方溫暖氣候的向往。同時,作者還表達了對食物和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對胡人送別的依戀和對長期和好的期望。
這首詩詞情感真摯,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北方異鄉的感觸和對人際關系的思考。詩中的對比和轉折,使得整首詩詞既有北渡時的寒冷與畏懼,又有南渡時的溫暖與期待,以及對胡人友好送別的情感。整體上,這首詩詞揭示了蘇軾旅途中的種種困難和感受,同時也折射出他對友好關系和中原家園的珍視之情。
“腥膻酸薄不可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shǐ qì dān èr shí bā shǒu qí shí jiǔ dù sāng gān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
běi dù sāng gān bīng yù jié, xīn wèi qióng lú sān chǐ xuě.
北渡桑乾冰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
nán dù sāng gān fēng shǐ hé, bīng kāi yì shuǐ yīng shēng bō.
南渡桑乾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
qióng lú xuě luò wǒ wèi dào, dào shí jiān bái rú pán tuó.
穹廬雪落我未到,到時堅白如磐陀。
huì tóng chū rù fán shí rì, xīng shān suān báo bù kě shí.
會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yáng xiū rǔ zhōu chà pián rén, fēng suì shā chǎng bù yí kè.
羊修乳粥差便人,風隧沙場不宜客。
xiāng xié zǒu mǎ dù sāng gān, jīng pèi yī fǎn wú yóu hái.
相攜走馬渡桑乾,旌旆一返無由還。
hú rén sòng kè bù rěn qù, jiǔ ān hé hǎo yī zhōng yuán.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nián nián xiāng sòng sāng gān shàng, yù huà bái gōu yī chóu chàng.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
“腥膻酸薄不可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