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石作臺秋蘚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累石作臺秋蘚上”全詩
與衰換世身猶在,南北従人事已輕。
累石作臺秋蘚上,鑿汧通水細渠清。
三年此亦非公有,空使他年記姓名。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壽宮中怪石》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壽宮中怪石》
朝代:宋代
作者:蘇轍
仁壽宮中穞谷生,
太湖蒼石草間橫。
與衰換世身猶在,
南北従人事已輕。
累石作臺秋蘚上,
鑿汧通水細渠清。
三年此亦非公有,
空使他年記姓名。
中文譯文:
仁壽宮中長出奇特的怪石,
太湖的蒼石橫臥在青草間。
盡管時光流轉,我身依然在,
但對于南北的世事已經漠然。
堆積的石頭形成了臺階,秋天的苔蘚覆蓋其上,
鑿成的溝渠使水流通,清澈細流。
這三年來,這些景象并非屬于公眾,
只能讓后來的人記下我的名字。
詩意和賞析:
《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壽宮中怪石》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仁壽宮內的奇石景觀,以及作者對光陰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
詩的開頭描述了這些奇石在仁壽宮中的生長,以及太湖的蒼石與青草之間的交錯。這種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創造力,也暗示了歲月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
接下來,詩人表達了自己雖然活在世間,但對于南北方的世事已經不再關心。這可以理解為作者對權力和政治的冷漠,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個人境遇和人事變遷的深思。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石頭堆積成的臺階和秋天苔蘚的覆蓋,以及通過鑿成的溝渠使水流通暢的景象。這里,作者通過描繪景物,寄托了自己對于時光流轉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一種無奈和苦澀之情。作者提到這些景象并非屬于公眾,只能讓后來的人記住他的名字。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于自己的作品和成就的不被重視或遺忘的憂慮,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對于人生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反思。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和抒發情感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人事變遷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個人命運和人事變遷的深刻感慨,同時也展示了對藝術成就和個體存在的無奈和苦澀之情。
“累石作臺秋蘚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i zhān xǐ yǔ tíng běi suí rén shòu gōng zhōng guài shí
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壽宮中怪石
rén shòu gōng zhōng lǚ gǔ shēng, tài hú cāng shí cǎo jiān héng.
仁壽宮中穞谷生,太湖蒼石草間橫。
yǔ shuāi huàn shì shēn yóu zài, nán běi cóng rén shì yǐ qīng.
與衰換世身猶在,南北従人事已輕。
lèi shí zuō tái qiū xiǎn shàng, záo qiān tōng shuǐ xì qú qīng.
累石作臺秋蘚上,鑿汧通水細渠清。
sān nián cǐ yì fēi gōng yǒu, kōng shǐ tā nián jì xìng míng.
三年此亦非公有,空使他年記姓名。
“累石作臺秋蘚上”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