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寺相従不出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洛寺相従不出門”全詩
程文堆案晨興早,竹簞連床夜雨喧。
歸路逢僧暫容與,登山無力強扳援。
遙知別后都如夢,賴有君詩一一存。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許州留別頓主簿》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許州留別頓主簿》是宋代文學家蘇轍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洛寺相従不出門,
繞城空復記名園。
程文堆案晨興早,
竹簞連床夜雨喧。
歸路逢僧暫容與,
登山無力強扳援。
遙知別后都如夢,
賴有君詩一一存。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轍與頓主簿在許州分別的場景和情感。詩人在洛寺與頓主簿相伴度日,卻很少出門,而周圍的景物和園林卻深深地印在了詩人的記憶中。清晨,詩人早早起床,堆滿文書的案桌上閃現著程文的光芒。夜晚,雨聲喧囂,詩人只能拿著竹簞躺在床上,思緒萬千。歸途中,詩人偶遇一位僧人,暫時寄托了一份心靈的安寧,但登山的艱難使詩人無力前行,只能勉力攀扶。遠離后,詩人意識到這段別離似乎只是一場夢境,幸好有朋友的詩作,一一保存,讓詩人感到安慰。
賞析:
這首詩詞以樸實自然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蘇轍對別離的感受和對友情的思念。詩中的景物描寫簡練而生動,通過對洛寺、城市和園林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環境的細膩觀察和對美的感悟。在別離的場景中,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描寫中,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的孤獨和思念之情。
詩中的僧人形象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他給詩人帶來了一絲慰藉和安寧。這暗示著詩人在離別的苦痛中尋求心靈的撫慰和依靠。最后,詩人意識到時間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他把友情和詩作聯系在一起,表達出對友誼長久持久的珍視和感激之情。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展現了蘇轍細膩而深沉的詩人情懷。這首詩詞既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思念之情,又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傳達了詩人對周圍環境的感悟和抒發。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感情的表達,使讀者能夠共鳴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洛寺相従不出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ǔ zhōu liú bié dùn zhǔ bù
許州留別頓主簿
luò sì xiāng cóng bù chū mén, rào chéng kōng fù jì míng yuán.
洛寺相従不出門,繞城空復記名園。
chéng wén duī àn chén xīng zǎo, zhú dān lián chuáng yè yǔ xuān.
程文堆案晨興早,竹簞連床夜雨喧。
guī lù féng sēng zàn róng yǔ, dēng shān wú lì qiáng bān yuán.
歸路逢僧暫容與,登山無力強扳援。
yáo zhī bié hòu dōu rú mèng, lài yǒu jūn shī yī yī cún.
遙知別后都如夢,賴有君詩一一存。
“洛寺相従不出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