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見先生善設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仍見先生善設科”全詩
欲將大策觀胸膽,盡召中堂列雁鵝。
終日正言何忌諱,幾人余力尚委蛇。
豈惟太守知為政,仍見先生善設科。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試諸生》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寫的,題目是《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試諸生》。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著籍初同闕里多,
采芹先致魯風和。
欲將大策觀胸膽,
盡召中堂列雁鵝。
終日正言何忌諱,
幾人余力尚委蛇。
豈惟太守知為政,
仍見先生善設科。
詩意:
這首詩是蘇轍與胡教授一起應對太守的科舉考試而寫的。詩中表達了對科舉制度的思考和對官場現象的觀察,同時也展示了蘇轍對胡教授才華的贊賞和對太守治理能力的認同。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蘇轍與胡教授在同一個闕里(指科舉中同級別的考生)剛開始就讀的情況,蘇轍表示兩人親近并互相學習。"采芹先致魯風和"這句表示蘇轍通過學習經典文獻,先致力于學習魯國的風尚,即儒家思想。
接下來的兩句"欲將大策觀胸膽,盡召中堂列雁鵝"表達了蘇轍和胡教授立志要通過科舉考試,來展現他們的才智和膽識。"大策"指的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中堂"是指官署的中央大廳,"雁鵝"是指選拔人才的象征,蘇轍希望能夠在這個官場中脫穎而出。
接下來的兩句"終日正言何忌諱,幾人余力尚委蛇"表達了蘇轍對官場虛偽言辭的不滿和自己力量有限的無奈。蘇轍認為在官場中,很多人都不敢直言,害怕得罪權貴,只能低頭順從。而自己雖有一定才華,但力量有限,仍然無法改變現狀。
最后兩句"豈惟太守知為政,仍見先生善設科"表達了蘇轍對太守的認同和對胡教授才華的稱贊。蘇轍認為太守不僅懂得如何治理政務,也看到了胡教授善于設計科舉考試,這表示太守對人才的重視和對科舉制度的支持。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詩人對科舉制度和官場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為主題,展現了蘇轍對才華和正直的贊賞,同時也對現實局限性的感慨。通過詩詞的抒發,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官場的失望和對理想的追求。
“仍見先生善設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hú jiào shòu méng tài shǒu cè shì zhū shēng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試諸生
zhe jí chū tóng quē lǐ duō, cǎi qín xiān zhì lǔ fēng hé.
著籍初同闕里多,采芹先致魯風和。
yù jiāng dà cè guān xiōng dǎn, jǐn zhào zhōng táng liè yàn é.
欲將大策觀胸膽,盡召中堂列雁鵝。
zhōng rì zhèng yán hé jì huì, jǐ rén yú lì shàng wēi yí.
終日正言何忌諱,幾人余力尚委蛇。
qǐ wéi tài shǒu zhī wéi zhèng, réng jiàn xiān shēng shàn shè kē.
豈惟太守知為政,仍見先生善設科。
“仍見先生善設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