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放書房還會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留放書房還會否”全詩
留放書房還會否,受降曾不費戈矛。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元老見訪留坐具而去戲作一絕調之》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元老見訪留坐具而去戲作一絕調之》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石霜舊奪裴休笏,
坐具只今君自留。
留放書房還會否,
受降曾不費戈矛。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場景,元老裴休離開時忘記帶走了他的坐具,而蘇轍則將這個坐具留在了自己的書房。其中,詩人通過對裴休離去時遺忘坐具的描寫,表達了對裴休功業的贊賞和敬意,同時也暗示了自己作為后輩的自謙之情。
賞析:
1. 第一句“石霜舊奪裴休笏”,描繪了石霜(可能指寒冷的天氣)已經奪走了裴休的笏板(官員的儀仗),這里用石霜來象征歲月的流逝,暗示著裴休的功業已經逝去。
2. 第二句“坐具只今君自留”,詩人蘇轍將裴休的坐具留在了自己的書房,表達了對裴休的敬佩和對前輩的尊重。
3. 第三句“留放書房還會否”,詩人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對裴休是否會再來取回坐具的疑問,同時也透露了自己對裴休的期待和敬仰之情。
4. 第四句“受降曾不費戈矛”,這句話意味著裴休在受降時并沒有動用兵器,暗示了裴休在平定叛亂時的智謀和膽識,也是對裴休的贊美。
整首詩詞通過對裴休離去時遺忘坐具的描寫,展現了蘇轍對裴休的敬佩和自謙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裴休功績的贊賞和對前輩的敬重。詩中運用了意境的變化和對景物的象征性描寫,給人以凝重而深沉的感受,展示了宋代士人的情懷和文化內涵。
“留放書房還會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án lǎo jiàn fǎng liú zuò jù ér qù xì zuò yī jué diào zhī
元老見訪留坐具而去戲作一絕調之
shí shuāng jiù duó péi xiū hù, zuò jù zhǐ jīn jūn zì liú.
石霜舊奪裴休笏,坐具只今君自留。
liú fàng shū fáng hái huì fǒu, shòu xiáng céng bù fèi gē máo.
留放書房還會否,受降曾不費戈矛。
“留放書房還會否”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