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歲恐無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來歲恐無麥”全詩
微陽九地來,顛風三日發。
父老竊相語,號令風為節。
講武罷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煩雜。
手詔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風頻雪猶吝,來歲恐無麥。
天公聽一言,惟幸早誅魃。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冬至雪》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冬至雪》是蘇轍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冬至雪
旱久魃不死,連陰未成雪。
微陽九地來,顛風三日發。
父老竊相語,號令風為節。
講武罷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煩雜。
手詔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風頻雪猶吝,來歲恐無麥。
天公聽一言,惟幸早誅魃。
詩詞的中文譯文:
冬至雪
長期的旱情未能結束,連綿的陰雨也未降為雪。
微弱的陽光來到九州大地,狂風在三天內肆意吹拂。
老百姓私下竊竊私語,盼望風將降雪當作節日來慶賀。
訓練士兵的冬令已經解除,國境內的征兵也停止。
被囚禁的人從死地里獲得自由,繁雜的官員被清除。
君主的詔令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我們的君主是明智而聰明的。
風雖然頻繁,雪卻不肯降臨,來年恐怕將無法收獲麥子。
希望上天能夠聆聽一聲請求,只愿早日消滅旱魃。
詩意和賞析:
《冬至雪》這首詩詞寫的是作者對旱災的描繪和對政府應對旱災的期望。詩中描述了長期的旱情未能轉變為雪,暗喻著旱災的嚴重性。而微弱的陽光和狂風的到來,代表著人們對降雪的渴望和期盼。老百姓私下傳遞號令,希望風將降雪當作節日來慶賀,表達了對自然的期望和祈求。
接下來,詩中描繪了政府的行動和政策。訓練士兵的冬令已經結束,國境內的征兵也停止,展示了政府對軍事活動的調整,以及對百姓生活的關心。囚禁的人獲得自由,冗雜的官員被清除,暗示政府的改革和減輕百姓負擔的決心。
詩詞最后表達了作者對君主的信任和期望,認為君主明智和聰明。然而,詩中也提到風頻繁而雪卻不肯降臨,暗示來年的糧食收成可能受到影響,對此作者表示擔憂。最后,作者希望上天能夠傾聽他的請求,早日消滅旱魃,以解決旱災問題。
整首詩詞通過對旱災的描繪和對政府行動的期待,表達了對自然災害的無奈和對政府應對災害的期望。同時,詩中也體現了作者對君主的信任和對人民生活的關心。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揭示了社會對于長時間旱情的困擾以及對政府的期望,展現了蘇轍對人民疾苦和國家安定的關注,同時也抒發了對未來的擔憂和對上天的呼喚。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表達,以及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展現了蘇轍的才華和他對社會的思考。
“來歲恐無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ōng zhì xuě
冬至雪
hàn jiǔ bá bù sǐ, lián yīn wèi chéng xuě.
旱久魃不死,連陰未成雪。
wēi yáng jiǔ dì lái, diān fēng sān rì fā.
微陽九地來,顛風三日發。
fù lǎo qiè xiāng yǔ, hào lìng fēng wèi jié.
父老竊相語,號令風為節。
jiǎng wǔ bà dōng fū, jī diān xiū bǎo jiǎ.
講武罷冬夫,畿甸休保甲。
lèi qiú chū sǐ dì, rǒng guān qù fán zá.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煩雜。
shǒu zhào kě rén xīn, wú jūn xìn míng zhé.
手詔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fēng pín xuě yóu lìn, lái suì kǒng wú mài.
風頻雪猶吝,來歲恐無麥。
tiān gōng tīng yī yán, wéi xìng zǎo zhū bá.
天公聽一言,惟幸早誅魃。
“來歲恐無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