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陵險地本無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憑陵險地本無心”全詩
未能與物都無礙,咫尺清泉亦自深。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六呂梁》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六呂梁》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出沒懸流雖有道,
憑陵險地本無心。
未能與物都無礙,
咫尺清泉亦自深。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在呂梁山道路中的景色和思考。雖然有一條出沒于懸崖峭壁之間的小溪,它雖然有一條自己的道路,但它并不在乎這些。作者認識到自然界的萬物并不受人為規則的束縛,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能自由流動。他也意識到自己尚未能夠達到與自然界一樣自由的狀態,即使是在距離自然界只有咫尺之遙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仍然有所羈絆。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呂梁山道路中的出沒懸流和險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思考和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懸流自有其道,不受外界規則的制約,象征著自然界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相比之下,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各種約束,無法達到與自然界一樣自由的狀態。即使在距離自然界非常近的清泉中,作者的思想依然有所羈絆,這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差異和隔閡。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轍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它提醒人們要珍惜自然的自由與純凈,并反思自身的束縛和局限。同時,通過描繪呂梁山的景色,詩詞還展示了蘇轍對自然景觀的細膩觀察和感受,以及他對詩意的表達能力。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既富有哲理,又具備美麗的意象,是蘇轍在游覽呂梁山途中的一次思想和藝術的表達。
“憑陵險地本無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lǐ gōng zé fù lì xià dào zhōng zá yǒng shí èr shǒu qí liù lǚ liáng
和李公擇赴歷下道中雜詠十二首其六呂梁
chū mò xuán liú suī yǒu dào, píng líng xiǎn dì běn wú xīn.
出沒懸流雖有道,憑陵險地本無心。
wèi néng yǔ wù dōu wú ài, zhǐ chǐ qīng quán yì zì shēn.
未能與物都無礙,咫尺清泉亦自深。
“憑陵險地本無心”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