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正吹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中正吹笛”全詩
江中正吹笛,樓上又無更。
洛下仍傳箭,關西欲進兵。
誰知五湖外,諸將但爭名。
分類:
作者簡介(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夜泊金陵》盧綸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夜泊金陵》是唐代詩人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圓月升起在高城上,蒼茫的月光照亮水營。
江中傳來悠揚的笛聲,樓上卻再無其他聲音。
洛陽城下仍然傳來箭矢的聲響,關西地區的軍隊欲發起進攻。
誰能知道五湖之外,各位將領只爭功名。
詩意:
《夜泊金陵》描寫了盧綸在金陵(即南京)夜晚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詩中以圓月升起、江中傳來笛聲等意象,展現了安靜而寧靜的夜晚景色。然而,洛陽城下的箭聲和關西的戰爭動蕩,暗示了社會的不安定和戰亂的陰影。詩人以此反襯自己的心境,表達了對戰亂紛擾、功名利祿的冷漠和無奈。
賞析:
《夜泊金陵》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比,展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動蕩的見解和感受。首先,詩人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夜晚的景色,用"圓月出高城"和"蒼蒼照水營"表現了月光下的金陵城。接著,通過"江中正吹笛,樓上又無更"的描寫,展現了這個城市夜晚的寧靜和寂靜。然而,詩中的轉折點出現在"洛下仍傳箭,關西欲進兵"這兩句,這里揭示了社會的不安定和戰亂的現實。
詩人以"誰知五湖外,諸將但爭名"作為結尾,表達了對那些將領們爭名奪利的無奈和冷漠。這句話暗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人們對功名利祿的執著追求,與夜晚的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獨特的意象和對比的手法,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得深刻而有力。
總體而言,盧綸的《夜泊金陵》通過描繪夜晚的景色和社會的動蕩,以及對功名利祿的冷漠和無奈,展現了唐代社會的一種特殊氛圍和作者自身的思考與感受。這首詩詞在意境的構建和情感的表達上都具有獨特的魅力,被視為唐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江中正吹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pō jīn líng
夜泊金陵
yuán yuè chū gāo chéng, cāng cāng zhào shuǐ yíng.
圓月出高城,蒼蒼照水營。
jiāng zhōng zhèng chuī dí, lóu shàng yòu wú gèng.
江中正吹笛,樓上又無更。
luò xià réng chuán jiàn, guān xī yù jìn bīng.
洛下仍傳箭,關西欲進兵。
shéi zhī wǔ hú wài, zhū jiàng dàn zhēng míng.
誰知五湖外,諸將但爭名。
“江中正吹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