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去亦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門去亦通”全詩
墜葉鳴叢竹,斜根擁斷蓬。
半侵山色里,長在水聲中。
此地何人到,云門去亦通。
分類:
作者簡介(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山中詠古木》盧綸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中詠古木》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中古木的景象,表達了歲月更迭、自然氣象變化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高大的樹木已經蕭索,
夜雨和秋風再次交織。
墜落的葉子在竹叢中鳴響,
斜角的根系擁抱著破碎的蓬草。
一部分融入山色之中,
長久地伴隨著流水的聲音。
不知有多少人來到過這個地方,
云門去也是通透的。
這首詩詞的詩意主要通過對古木的描繪來表達。高大的樹木已經凋零,夜雨和秋風將它們再次吹落,暗示著歲月的流轉和自然界的變化。墜落的葉子在竹叢中鳴響,揭示了大自然中微小的聲音和生命的存在。斜角的根系擁抱著破碎的蓬草,表現了樹木的生命力和對周圍環境的依存。一部分古木已經融入了山色之中,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融合,長久地伴隨著流水的聲音。詩人對此地的來人和去往云門的人都充滿了好奇,暗示了人們對自然的探索和互動。
這首詩詞通過對山中古木的描繪,展現了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堅韌。詩人通過獨特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將自然景觀與人的情感聯系起來,傳達了自然與人類的共生關系。詩詞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自然界中微妙之處的覺察,同時也激發了讀者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思考。
“云門去亦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zhōng yǒng gǔ mù
山中詠古木
gāo mù yǐ xiāo suǒ, yè yǔ fù qiū fēng.
高木已蕭索,夜雨復秋風。
zhuì yè míng cóng zhú, xié gēn yōng duàn péng.
墜葉鳴叢竹,斜根擁斷蓬。
bàn qīn shān sè lǐ, zhǎng zài shuǐ shēng zhōng.
半侵山色里,長在水聲中。
cǐ dì hé rén dào, yún mén qù yì tōng.
此地何人到,云門去亦通。
“云門去亦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