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十卷幾回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楞嚴十卷幾回讀”全詩
樹影連天開翠幕,鳥聲入耳當歌童。
楞嚴十卷幾回讀,法酒三升是客同。
試問鄰僧行乞在,何人閑暇似衰翁。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春盡》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春盡》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作的一首詩,描繪了春天結束后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中文譯文:
春風吹過,百花凋零空蕩蕩,
燕兒停笙蕭,起舞又落空中。
樹影連綿,遮掩著天空,形成了翠綠的幕簾,
鳥兒的歌聲在耳邊響起,像是歌唱的童子。
我讀過《楞嚴經》十遍,與客人一同飲下三杯法酒。
問問隔壁的行乞僧,有誰像我這樣,時光匆匆,漸漸老去?
詩意:
詩人蘇轍在詩中以春天結束來象征時光的流逝,表達了人生短暫,物是人非的感慨。春風過盡,百花凋零,燕兒停笙蕭,形成了一片空寂與凄涼的景象。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用樹影遮掩天空,鳥兒歌唱的形象,來反映時光的無情,強調了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脆弱。最后,詩人也借此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領悟與感悟。
賞析:
蘇轍的這首《春盡》詩,運用了豐富的意象,描繪了春天結束后的凄涼景象,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時光的流逝,使人不禁感慨生命的短暫和無常。詩中用“樹影連天開翠幕,鳥聲入耳當歌童”表現了一種美好的自然風光。最后,詩人蘇轍以自己的讀書和品酒來對抗時光的流逝,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對人生的思考。
總之,這首詩以清新的意境,展現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表達了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
“楞嚴十卷幾回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jǐn
春盡
chūn fēng guò jǐn bǎi huā kōng, yàn zuò shēng xiāo qǐ miè zhōng.
春風過盡百花空,燕坐笙蕭起滅中。
shù yǐng lián tiān kāi cuì mù, niǎo shēng rù ěr dāng gē tóng.
樹影連天開翠幕,鳥聲入耳當歌童。
lèng yán shí juǎn jǐ huí dú, fǎ jiǔ sān shēng shì kè tóng.
楞嚴十卷幾回讀,法酒三升是客同。
shì wèn lín sēng xíng qǐ zài, hé rén xián xiá shì shuāi wēng.
試問鄰僧行乞在,何人閑暇似衰翁。
“楞嚴十卷幾回讀”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