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瑭竊位不傳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石瑭竊位不傳子”全詩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駢車依水泉。
橐駝羊馬散川谷,草枯水盡時一遷。
漢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語言。
力耕分獲世為客,賦役稀少聊偷安。
漢奚單弱契丹橫,目視漢使心凄然。
石瑭竊位不傳子,遺患燕薊逾百年。
仰頭呼天問何罪,自恨遠祖從祿山。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燕疆不過古北關,
連山漸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
契丹駢車依水泉。
橐駝羊馬散川谷,
草枯水盡時一遷。
漢人何年被流徙,
衣服漸變存語言。
力耕分獲世為客,
賦役稀少聊偷安。
漢奚單弱契丹橫,
目視漢使心凄然。
石瑭竊位不傳子,
遺患燕薊逾百年。
仰頭呼天問何罪,
自恨遠祖從祿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奉使到契丹境內的景象和對當時政治局勢的思考。
詩的開頭提到了燕疆,即中國北方的邊境地區。古北關是指連接中國和契丹地區的重要關口。隨著向北行進,連綿的山脈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廣闊的平田。這里描繪了地理環境的變化,顯示了兩地的差異。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奚人和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奚人自己建造簡陋的草屋居住,契丹人則騎著豪華的駢車依靠水泉居住。這里體現了奚人與契丹人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詩中還描述了大漠中的景象,橐駝、羊馬在廣闊的川谷中散落,而當草枯水盡時,人們就會遷徙。這一描寫表達了沙漠地區的艱苦環境和居民的生活困境。
接下來,詩詞轉向描述漢人的遭遇。詩中提到漢人被流徙,衣服逐漸改變,語言存留。這反映了漢人在契丹統治下的身份變遷和文化的交融。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自身的立場和感受來表達。他以力耕分獲的身份作為客人生活在此地,賦役少,可以稍微安心。然而,漢人與奚人相比,單薄而弱小,而契丹人則傲慢而強勢。詩人心中凄然,用目視漢使來象征漢人在契丹人面前感到的無奈和困惑。
最后,詩人提到石瑭竊位,不傳子孫,造成燕薊地區長期的困擾和遺患。他仰頭呼天,問自己的祖先犯了何罪,懊悔遠祖從祿山來到這里。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契丹地區的景象,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下的人民生活狀況和詩人對此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于民族關系、地域差異和政治現實的思考和感慨。
“石瑭竊位不傳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shǐ qì dān èr shí bā shǒu qí shí chū shān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出山
yàn jiāng bù guò gǔ běi guān, lián shān jiàn shǎo duō píng tián.
燕疆不過古北關,連山漸少多平田。
xī rén zì zuò cǎo wū zhù, qì dān pián chē yī shuǐ quán.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駢車依水泉。
tuó tuó yáng mǎ sàn chuān gǔ, cǎo kū shuǐ jǐn shí yī qiān.
橐駝羊馬散川谷,草枯水盡時一遷。
hàn rén hé nián bèi liú xǐ, yī fú jiàn biàn cún yǔ yán.
漢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語言。
lì gēng fēn huò shì wèi kè, fù yì xī shǎo liáo tōu ān.
力耕分獲世為客,賦役稀少聊偷安。
hàn xī dān ruò qì dān héng, mù shì hàn shǐ xīn qī rán.
漢奚單弱契丹橫,目視漢使心凄然。
shí táng qiè wèi bù chuán zi, yí huàn yàn jì yú bǎi nián.
石瑭竊位不傳子,遺患燕薊逾百年。
yǎng tóu hū tiān wèn hé zuì, zì hèn yuǎn zǔ cóng lù shān.
仰頭呼天問何罪,自恨遠祖從祿山。
“石瑭竊位不傳子”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