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知龍懶自增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虎知龍懶自增氣”全詩
嵩陽山中白額虎,何年一箭肉為土。
龍雖生,虎雖死,天然猛氣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負。
虎頭枯骨金石堅,投骨潭中潭水旋。
龍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龍懶自增氣。
山前一戰風雨交,父老曉起看麥苗。
君不見岐山死諸葛,真能奔走生仲達。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久旱府中取虎頭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戲作》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久旱府中取虎頭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戲作》是蘇轍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久旱府中取虎頭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戲作。
長期的旱災中,人們在府中取下虎的頭骨,將其投入邢山潭水中,結果獲得了雨水,于是寫下這首詩。
詩意:
這首詩以自然界中的龍和虎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于強者的敬意以及對生命的思考。雖然龍虎都具有猛氣,但龍有生命的力量,虎則已死,它們在氣勢上略有相似,但龍活著對人類并無益處,而虎死后也無法再為人類做出貢獻。詩中的虎頭枯骨金石堅,被投入潭水中后潭水開始旋轉,這象征著生命的轉變和返歸自然。最后提到了一場風雨交加的戰斗,父老們在清晨起來觀望麥苗的生長。作者通過這些形象描繪了生死、自然和人類的關系。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龍虎的對比和生死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的觀察和思考。詩中的龍虎象征著強者和英雄,它們的存在與生命的意義之間展開了一種思考。作者通過虎頭枯骨和潭水旋轉的形象,傳達了生命的轉變和返歸自然的觀點。最后的風雨交加和麥苗的生長,暗示著生命的不息和自然的力量。整首詩以簡練的文字表達了深刻的思考,給人以啟發和感悟。
這首詩表達了對于強者生命力和生死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自然和人類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它通過對龍虎、虎頭枯骨和潭水的描繪,構建了一個意象豐富的情境,給人以深思和啟示。同時,它也展示了蘇轍獨特的語言表達風格和思想深度,是一首值得欣賞和品味的宋代詩詞作品。
“虎知龍懶自增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hàn fǔ zhōng qǔ hǔ tóu gǔ tóu xíng shān tán shuǐ dé yǔ xì zuò
久旱府中取虎頭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戲作
xíng shān tán zhōng hēi sè lóng, jīng nián lǎn wò ní shā zhōng.
邢山潭中黑色龍,經年懶臥泥沙中。
sōng yáng shān zhōng bái é hǔ, hé nián yī jiàn ròu wèi tǔ.
嵩陽山中白額虎,何年一箭肉為土。
lóng suī shēng, hǔ suī sǐ,
龍雖生,虎雖死,
tiān rán měng qì lüè xiāng sì, shēng bù yì rén sǐ hé fù.
天然猛氣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負。
hǔ tóu kū gǔ jīn shí jiān, tóu gǔ tán zhōng tán shuǐ xuán.
虎頭枯骨金石堅,投骨潭中潭水旋。
lóng zhī hǔ měng xīn yǐ kuì, hǔ zhī lóng lǎn zì zēng qì.
龍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龍懶自增氣。
shān qián yī zhàn fēng yǔ jiāo, fù lǎo xiǎo qǐ kàn mài miáo.
山前一戰風雨交,父老曉起看麥苗。
jūn bú jiàn qí shān sǐ zhū gě, zhēn néng bēn zǒu shēng zhòng dá.
君不見岐山死諸葛,真能奔走生仲達。
“虎知龍懶自增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