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與拜父略相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且與拜父略相似”全詩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那吒》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那吒》是一首宋代蘇轍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北方天王有狂子,
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
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
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
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
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
只在江湖挽船處。
詩意:
這首詩以北方天王李靖之子哪吒為主題,探討了哪吒拜佛而不拜父的行為以及佛教與封建家庭關系的沖突。詩中表達了佛教教義的晦澀難懂,以及父子之間的矛盾和分離。詩人蘇轍對這種情況感到痛惜和遺憾,并對哪吒的行為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因果已定,無法改變。
賞析:
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描繪了北方天王李靖的兒子哪吒只拜佛不拜父的情景。詩人通過佛教的象征物——寶塔,暗示了佛教在哪吒心中的地位高于父愛。哪吒向佛頭俯首的舉動與拜父的儀式相似,突顯了他在信仰和家庭之間的矛盾選擇。
詩中表達了佛教教義的晦澀難懂,佛教對哪吒的理解和教導有限,無法解決他內心的困惑和父子之間的沖突。而佛教所教授的道理卻能觸動眾人的靈魂,使得人們對生死有更深刻的思考。
詩的結尾表達了詩人對哪吒獨特行為的疑問和悲嘆,認為他所受的業力已經決定,無法改變。佛教的影響力在歷經千年后依然存在,但只在江湖挽船的地方得到祭祀,這可能是詩人對現實中佛教信仰的一種觀察和反思。
整首詩詞通過對哪吒信仰和家庭矛盾的描繪,反映了佛教與封建家庭倫理之間的沖突,以及對個人命運的思考和對宗教信仰的質疑,展示了蘇轍對人生和價值觀的思考。
“且與拜父略相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à zhā
那吒
běi fāng tiān wáng yǒu kuáng zi, zhǐ zhī bài fó bù bài fù.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fú zhī qí yú nán jiào yǔ, bǎo tǎ lìng fù zuǒ shǒu jǔ.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ér lái jiàn fó tóu zhé fǔ, qiě yǔ bài fù lüè xiāng sì.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fú rú yōu tán nán zhí yù, jiàn zhě wén dào chū shēng sǐ.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jiē ěr hé wéi dú rú cǐ, yè guǒ yǐ dìng mó bù qù.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fú miè dào jīn qiān wàn sì, zhī zài jiāng hú wǎn chuán chù.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且與拜父略相似”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