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將尺書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仍將尺書報”全詩
誰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爾赴河間治,無嫌野老譏。
仍將尺書報,勿復問從違。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送侄邁赴河間令》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侄邁赴河間令》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歸。
誰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爾赴河間治,無嫌野老譏。
仍將尺書報,勿復問從違。
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送別自己的侄子侄孫邁,送他去河間擔任官職的作品。詩人表達了自己年老無能,對侄子的深厚感情,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民生疾苦的關切和愿望。詩人希望侄子能夠到河間去治理,不要擔心別人的嘲笑,繼續為國家盡力,不要違背自己的初衷和責任。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轍對家族后輩的深情厚意以及對國家民生的關切和擔憂。詩人在年老之際,感慨自己無力再為國家盡忠,因此將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身上,希望他們能夠承擔起治理國家的責任。詩中的"老去那堪用"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無能為力的無奈和痛心,"恩深未敢歸"則表明詩人對侄子的深厚愛意,希望他能為國家和人民繼續奉獻。
詩中的"誰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社稷的擔憂,希望有人能夠指出民生問題的根源,解決社會的病癥。"爾赴河間治,無嫌野老譏"表明詩人對侄子勇于擔當的贊賞和鼓勵,他希望侄子能夠堅定地去執掌河間的治理工作,不因外界的嘲笑和質疑而動搖。
最后兩句"仍將尺書報,勿復問從違"是詩人對侄子的囑咐,希望他能夠時常向自己報告工作情況,不要違背自己的初衷和責任。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表達了作者對家族后輩和國家的期望和關懷,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堅定和深情。
“仍將尺書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í mài fù hé jiān lìng
送侄邁赴河間令
lǎo qù nà kān yòng, ēn shēn wèi gǎn guī.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歸。
shuí néng gào mín bìng, yī yī zhǐ wú fēi.
誰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ěr fù hé jiān zhì, wú xián yě lǎo jī.
爾赴河間治,無嫌野老譏。
réng jiāng chǐ shū bào, wù fù wèn cóng wéi.
仍將尺書報,勿復問從違。
“仍將尺書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