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濱宜草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湖濱宜草木”全詩
廛居多野思,移種近墻陰。
及爾迷未醒,方予熱正侵。
無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詠竹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詠竹二首》
湖濱宜草木,
修竹可三尋。
廛居多野思,
移種近墻陰。
及爾迷未醒,
方予熱正侵。
無嫌不逮本,
地薄肯成林。
中文譯文:
在湖濱,適宜生長各種草木,
修竹高可達三丈。
我住在鄉間,常感懷念野外的景色,
于是將竹子移植到近墻的陰涼處。
竹子茂盛生長,像是迷失在熱情的侵襲中,
直到我才恍然醒悟。
雖然土地貧瘠,不足以成為茂密的森林,
但我并不嫌棄,愿意將竹子種在這里。
詩意和賞析:
蘇轍的這首《詠竹二首》以詠史抒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和對生活環境的思考。
首先,詩人提到湖濱宜草木,暗示著湖濱地區適宜植物的生長,其中修竹更是可以長得高大。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然景觀的贊美,也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其次,詩人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背景,描繪了自己的思鄉之情。他在鄉間的住所,雖然離野外的自然景色有一定的距離,但他通過將竹子移植到近墻的陰涼處,試圖在生活環境中再現自然之美。這種對野外景色的懷念和對自然的向往,反映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然而,在第二首詩的結尾,詩人提到自己恍然醒悟。這里可以理解為他在享受竹子帶來的美好時,意識到自己的迷失。他意識到竹子雖然茂盛生長,但土地貧瘠,無法成為真正的茂密森林。然而,詩人并不嫌棄這樣的環境,愿意將竹子種在這里。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現實的接納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寫竹子的生長和對生活環境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鄉土之情的懷念,以及對現實的接納和積極態度。詩人以竹子為媒介,抒發了自己對人生和境遇的思考與感慨,展現了他細膩而深沉的情感。
“湖濱宜草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zhú èr shǒu
詠竹二首
hú bīn yí cǎo mù, xiū zhú kě sān xún.
湖濱宜草木,修竹可三尋。
chán jū duō yě sī, yí zhǒng jìn qiáng yīn.
廛居多野思,移種近墻陰。
jí ěr mí wèi xǐng, fāng yǔ rè zhèng qīn.
及爾迷未醒,方予熱正侵。
wú xián bù dǎi běn, dì báo kěn chéng lín.
無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湖濱宜草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