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籠僅不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筠籠僅不容”全詩
野樹啼終日,黔山深幾重。
啄溪探細石,噪虎上孤峰。
被執應多恨,筠籠僅不容。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山胡》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胡》是蘇轍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胡擁蒼毳,
兩耳白茸茸。
野樹啼終日,
黔山深幾重。
啄溪探細石,
噪虎上孤峰。
被執應多恨,
筠籠僅不容。
中文譯文:
山胡擁有蒼茸的皮毛,
兩只耳朵潔白茸茸。
野樹鳥鳴叫整日,
黔山深邃幾重。
啄溪邊的小石,
吵鬧著虎子登上孤峰。
被捕捉應多有怨恨,
竹籠中卻只容得下一人。
詩意和賞析:
《山胡》描繪了山林中一只山胡(指一種野生的山豬)的形象和生活狀態。詩中以簡潔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山胡的外貌特征,比喻其蒼勁有力。它擁有茸毛覆蓋的皮膚,兩只耳朵潔白茸茸,形象生動。
詩人進一步描繪了山景,野樹的鳥兒整日啼鳴,突出了山野的寂靜與寧靜。黔山蜿蜒起伏,深邃而重疊,給人以壯美的感覺。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山胡的行為。它在溪邊啄食細小的石子,或者攀登孤峰,引起了虎子的嘈雜聲。這些描寫展示了山胡在山間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滿了野性和活力。
最后兩句表達了被捕捉的山胡的怨恨之情。它被執住,感到非常惱怒和憎恨。被裝在竹籠中,卻只能容納下一人,顯示了山胡的威猛和不可馴服性格。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山胡的形象和生活情景,通過山胡的形象反映了自然界中的野性和生命力。詩人通過描寫山胡的自由與不可馴服,抒發了對自由和野性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對束縛和限制的不滿。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蘇轍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筠籠僅不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hú
山胡
shān hú yōng cāng cuì, liǎng ěr bái róng róng.
山胡擁蒼毳,兩耳白茸茸。
yě shù tí zhōng rì, qián shān shēn jǐ zhòng.
野樹啼終日,黔山深幾重。
zhuó xī tàn xì shí, zào hǔ shàng gū fēng.
啄溪探細石,噪虎上孤峰。
bèi zhí yīng duō hèn, yún lóng jǐn bù róng.
被執應多恨,筠籠僅不容。
“筠籠僅不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