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住荊河十頃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決住荊河十頃田”全詩
厭居巴蜀千山底,決住荊河十頃田。
老去功名無意取,身閑詩筆更能專。
黃州無事聊須飲,世俗方今自足賢。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送任師中通判黃州》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任師中通判黃州》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一別都門今五年,
We parted at the city gate five years ago,
劇談精壯故依然。
Our youthful vigor and passionate talks remain the same.
厭居巴蜀千山底,
Tired of dwelling in the mountains of Bashu,
決住荊河十頃田。
I have settled in a ten-acre field by the Jing River.
老去功名無意取,
Growing old, I have no desire for fame and success,
身閑詩筆更能專。
With a leisurely life, I can focus more on my poetry.
黃州無事聊須飲,
In Huangzhou, where there are no pressing matters, I indulge in drinking,
世俗方今自足賢。
In this worldly society, contentment is considered a virtue.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蘇轍對友人任師中通判黃州的送別之作。詩人在開頭提到了五年前的離別,雖然時光流轉,但劇烈的討論和年輕時的精力依然保持不變,表達了友誼的持久和珍貴。
接著,蘇轍表達了對巴蜀山水生活的厭倦,并選擇在荊河畔的一塊十頃田地上安居。這反映了他對安寧和寧靜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種離塵不染的境地。
詩的后半部分,蘇轍表達了對功名的淡漠和對詩歌創作的專注。他已經不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更專注于寫作詩歌。這種放下功名的態度體現了他對內心自由的追求,也表達了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專注。
最后兩句表達了在黃州的悠閑生活,沒有太多世俗的事務可憂慮,只需盡情享受喝酒的樂趣。世俗的價值觀認為滿足現狀是一種智慧和賢德。
整首詩通過對友人離別、生活選擇和對功名的態度的描繪,展示了蘇轍內心的追求和對自由、寧靜的向往。他表達了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對世俗價值觀的冷靜思考。這首詩充滿了情感和哲理,體現了蘇轍獨特的人生態度和文學風格。
“決住荊河十頃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rèn shī zhōng tōng pàn huáng zhōu
送任師中通判黃州
yī bié dōu mén jīn wǔ nián, jù tán jīng zhuàng gù yī rán.
一別都門今五年,劇談精壯故依然。
yàn jū bā shǔ qiān shān dǐ, jué zhù jīng hé shí qǐng tián.
厭居巴蜀千山底,決住荊河十頃田。
lǎo qù gōng míng wú yì qǔ, shēn xián shī bǐ gèng néng zhuān.
老去功名無意取,身閑詩筆更能專。
huáng zhōu wú shì liáo xū yǐn, shì sú fāng jīn zì zú xián.
黃州無事聊須飲,世俗方今自足賢。
“決住荊河十頃田”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