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慘多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高風慘多寒”全詩
行登眾嶺徹,始得山門迥。
高風慘多寒,落日側先暝。
卻視向所經,眇如在深井。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登嵩山十首 峰頂寺》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嵩山十首 峰頂寺》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重重山前峰,上上終非頂。
行登眾嶺徹,始得山門迥。
高風慘多寒,落日側先暝。
卻視向所經,眇如在深井。
詩意:
這首詩以蘇轍登上嵩山峰頂寺為背景,表達了他在攀登嵩山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詩中通過描繪山峰的重疊和攀登的艱辛,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目標的執著和努力。同時,詩中也描繪了山頂的風景,表現出作者面對惡劣自然環境的堅韌和勇氣。最后兩句則表達了作者遠眺所經之路時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蘇轍攀登嵩山的過程和所感所思。通過使用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如"重重山前峰"、"上上終非頂"等,詩人展示了攀登嵩山所面臨的困難和阻礙。詩中的"行登眾嶺徹,始得山門迥"表達了他攀登到山門的喜悅和成就感,同時也暗示了攀登嵩山的艱辛和漫長的過程。
詩詞通過"高風慘多寒,落日側先暝"這兩句,描繪了在山頂所面臨的惡劣自然環境,以及蘇轍在這種環境下堅持攀登的決心和毅力。最后兩句"卻視向所經,眇如在深井"則表達了作者在山頂遠眺所經之路時的心境,形容了眼前景色的遼闊與深遠。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描繪了蘇轍攀登嵩山的過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他對于追求目標的執著和勇氣。同時,詩中所描繪的嵩山景色也給人以壯美和宏偉的感覺,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與自然的交融。
“高風慘多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sōng shān shí shǒu fēng dǐng sì
登嵩山十首 峰頂寺
chóng chóng shān qián fēng, shàng shàng zhōng fēi dǐng.
重重山前峰,上上終非頂。
xíng dēng zhòng lǐng chè, shǐ dé shān mén jiǒng.
行登眾嶺徹,始得山門迥。
gāo fēng cǎn duō hán, luò rì cè xiān míng.
高風慘多寒,落日側先暝。
què shì xiàng suǒ jīng, miǎo rú zài shēn jǐng.
卻視向所經,眇如在深井。
“高風慘多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