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擁驚泉樹帶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草擁驚泉樹帶風”全詩
人語馬嘶聽不得,更堪長路在云中。
分類:
作者簡介(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送韋判官得雨中山》盧綸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韋判官得雨中山》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前峰后嶺碧濛濛,
草擁驚泉樹帶風。
人語馬嘶聽不得,
更堪長路在云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表達了詩人盧綸對朋友韋判官的送別之情。
詩的開頭寫道,“前峰后嶺碧濛濛”,描繪了山脈連綿起伏,云霧繚繞的景色。這里的“碧濛濛”形容山脈間的云霧,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
接下來的一句,“草擁驚泉樹帶風”,描繪了山間的草木叢生,風吹草動,泉水被草木所掩蓋,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這里的“驚泉樹”可以理解為泉水從樹木間涌出,形成了美麗的景觀。
第三句“人語馬嘶聽不得”,表達了山中的寂靜。山中少有人煙,只有馬嘶和人語,這里的“聽不得”意味著聽不到。這句詩通過對聲音的描繪,強調了山中的寧靜和幽靜。
最后一句“更堪長路在云中”,表達了韋判官的旅途漫長而遙遠。詩人認為韋判官的行程就像長路一般,籠罩在云中,給人一種不確定和遙遠的感覺。
整首詩以山水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聲音效果,表達了對韋判官的送別之情以及對他旅途的祝福。詩人通過自然景色的描寫,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和寧靜,與人類的繁忙和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的向往。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簡練,通過精煉的描寫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草擁驚泉樹帶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éi pàn guān dé yǔ zhōng shān
送韋判官得雨中山
qián fēng hòu lǐng bì méng méng, cǎo yōng jīng quán shù dài fēng.
前峰后嶺碧濛濛,草擁驚泉樹帶風。
rén yǔ mǎ sī tīng bù dé, gèng kān cháng lù zài yún zhōng.
人語馬嘶聽不得,更堪長路在云中。
“草擁驚泉樹帶風”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