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往徒反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往徒反側”全詩
莫従湖上歸,滉漾湖光碧。
借問泛湖舟,何似登山屐。
高懷厭朝市,遠去忘憂栗。
目向幽人青,顏従濁醪赤。
塵埃解羅網,宇宙為安宅。
油然了無營,此意誰能詰。
嗟予別離久,欲往徒反側。
留滯亦何為,空驚突深黑。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子瞻自徑山回宿湖上》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子瞻自徑山回宿湖上》是宋代文學家蘇轍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從徑山歸來,徑山的景色如此遼闊。不要從湖上返回,湖光碧綠波瀾壯闊。我問那劃船湖上的人,可比登山時的便鞋舒適?我心高遠,厭倦朝市的喧囂,離去遠方忘卻煩憂。我的目光注視著隱居的人們,他們的面色紅潤如濁醪。塵埃揚起解開了羅網,整個宇宙成為安宅。我油然而生一種無所追求的心境,這種意境有誰能夠揣摩領悟呢?唉!我與離別已久,想要前往卻徒勞反向。留在此地又有何意義,只空悔于突然陷入黑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轍游歷徑山并在湖上逗留的情景,抒發了他對清幽退隱生活的向往和對都市繁忙的厭倦之情。
詩中首先表現了徑山的壯麗景色,以及蘇轍不愿從湖上返回的意愿,湖光碧綠波瀾壯闊,給人一種寬廣開闊之感。接著,蘇轍對劃船的人進行了質問,暗示了他對寧靜隱居生活的向往。他認為與登山相比,湖上劃船的輕松自在更符合他的心境。
詩中的"高懷厭朝市"表達了蘇轍對喧囂塵世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他離去遠方,忘卻煩憂,心懷遠大的抱負和寧靜的心境。他凝望著隱居的人們,他們的面色紅潤如濁醪,這里的濁醪可以理解為健康和純樸之意,與他內心的向往相符。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蘇轍的心境轉變。塵埃解羅網,宇宙為安宅,表達了他擺脫塵世紛擾的渴望,希望找到一片寧靜的居所。他化身為一種無所追求的狀態,表現出一種豁達超脫的心態。然而,詩末的幾句卻流露出一絲失望和困惑,他與離別已久,卻發現前往的道路被阻礙,感到迷茫和無奈。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對徑山和湖光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癡迷和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對現實世界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渴望,表達了作者對寧靜、清凈和內心自由的追求。
這首詩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蘇轍對寧靜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都市繁忙的厭倦之情。同時,詩中也表達了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暗示了人們在追求物質和功名的過程中可能迷失了內心的寧靜和自由。整首詩意境高遠,抒發了蘇轍的個人情感和哲思,同時也揭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困境的反思。
“欲往徒反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i zhān zì jìng shān huí sù hú shàng
次韻子瞻自徑山回宿湖上
cháo cóng jìng shān lái, yāng mǎng jìng shān sè.
朝従徑山來,泱莽徑山色。
mò cóng hú shàng guī, huàng yàng hú guāng bì.
莫従湖上歸,滉漾湖光碧。
jiè wèn fàn hú zhōu, hé sì dēng shān jī.
借問泛湖舟,何似登山屐。
gāo huái yàn cháo shì, yuǎn qù wàng yōu lì.
高懷厭朝市,遠去忘憂栗。
mù xiàng yōu rén qīng, yán cóng zhuó láo chì.
目向幽人青,顏従濁醪赤。
chén āi jiě luó wǎng, yǔ zhòu wèi ān zhái.
塵埃解羅網,宇宙為安宅。
yóu rán liǎo wú yíng, cǐ yì shuí néng jí.
油然了無營,此意誰能詰。
jiē yǔ bié lí jiǔ, yù wǎng tú fǎn cè.
嗟予別離久,欲往徒反側。
liú zhì yì hé wéi, kōng jīng tū shēn hēi.
留滯亦何為,空驚突深黑。
“欲往徒反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