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本來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二法本來齊”全詩
要識真歸處,趙州東院西。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詩一首》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一首》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楊億。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一首》
漚生復漚滅,二法本來齊。
要識真歸處,趙州東院西。
譯文:
生命像漚(發酵),然后又消逝,兩者的過程本質上是相等的。
要認識真正的歸宿,就在趙州城的東院和西院之間。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表達了一種對生命和人生意義的思索。詩中的"漚生復漚滅"暗示了生命的循環和無常,生命的誕生和消逝如同物質的發酵一樣,不可避免地發生并循環往復。"二法本來齊"表明生與死、存在與消逝是自然界中本就平衡的兩個方面,它們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詩詞的后兩句"要識真歸處,趙州東院西",則暗示了對真正歸宿的追求。趙州是唐代禪宗名僧趙州常行的出生地,他以禪宗的思想和境界聞名。東院和西院分別代表著生與死、存在與消逝的兩個方面,而真正的歸宿則超越了這個對立,指向了更高層次的境界。通過在趙州東院和西院之間追求真正的歸宿,詩人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通過對生與死、存在與消逝的對比,詩人展示了生命的無常和循環,同時提出了對真正歸宿的追求。詩詞中的意象簡練而深刻,通過對東院和西院的象征性描寫,寓意深遠。整首詩以簡單的詞句勾勒出了生命的哲學思考,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
“二法本來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ī yī shǒu
詩一首
ōu shēng fù ōu miè, èr fǎ běn lái qí.
漚生復漚滅,二法本來齊。
yào shí zhēn guī chǔ, zhào zhōu dōng yuàn xī.
要識真歸處,趙州東院西。
“二法本來齊”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