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箭波聲隨一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竹箭波聲隨一棹”全詩
交朋莫惜河梁別,鄉曲初期書錦榮。
竹箭波聲隨一棹,斧柯山色對雙旌。
子牟江海心應在,頻上高樓望帝京。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史館阮比部知衢州因歸建陽別墅二首》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史館阮比部知衢州因歸建陽別墅二首》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再入蓬邱席未暖,
再次回到蓬萊山上,席子還未溫暖,
飄飄又建隼旟行。
蓬萊山上的隼旗又立起來飄揚。
交朋莫惜河梁別,
與朋友相交不必在河梁上分別,
鄉曲初期書錦榮。
回到故鄉,初步成就寫作才華。
竹箭波聲隨一棹,
竹箭隨著船槳劃動,波浪聲伴隨著,
斧柯山色對雙旌。
砍伐竹柯的山巒映照著雙旌(軍旗)。
子牟江海心應在,
子牟江海的心應該在這里,
頻上高樓望帝京。
頻繁地登高樓望著帝京(指朝廷)。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楊億的歸鄉之行和創作心境。詩人再次回到蓬萊山上,感嘆時間過得很快,席子還未溫暖就得再次離開。他再次揮舞隼旗,表達了對自己的期許和努力。詩人提醒朋友們不必在河梁上分別,意味著友情應該長久,不受時空的限制。回到故鄉,詩人初步成就了自己的寫作才華,這讓他感到自豪和興奮。他描繪了竹箭隨著船槳劃動的景象,表現出一種奮發向前的勁頭。斧柯山色對雙旌,展示了詩人對山川景色的贊美。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帝京的向往,希望能頻繁登高樓,凝視朝廷的輝煌。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歸鄉、友情、創作以及對名山大川的贊美,展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和才情橫溢。它以婉約細膩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朝廷的眷戀之情,同時也傳遞了對友誼和創作的熱愛和追求。整首詩詞意境高遠,情感真摯,給人以一種豪情激昂的感覺。
“竹箭波聲隨一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ǐ guǎn ruǎn bǐ bù zhī qú zhōu yīn guī jiàn yáng bié shù èr shǒu
史館阮比部知衢州因歸建陽別墅二首
zài rù péng qiū xí wèi nuǎn, piāo piāo yòu jiàn sǔn yú xíng.
再入蓬邱席未暖,飄飄又建隼旟行。
jiāo péng mò xī hé liáng bié, xiāng qū chū qī shū jǐn róng.
交朋莫惜河梁別,鄉曲初期書錦榮。
zhú jiàn bō shēng suí yī zhào, fǔ kē shān sè duì shuāng jīng.
竹箭波聲隨一棹,斧柯山色對雙旌。
zi móu jiāng hǎi xīn yīng zài, pín shàng gāo lóu wàng dì jīng.
子牟江海心應在,頻上高樓望帝京。
“竹箭波聲隨一棹”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九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