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吏隱金門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須知吏隱金門客”全詩
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曉案祇應餐沆瀣,夜灘誰見弄潺湲。
須知吏隱金門客,待乞刀圭作地仙。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是一首宋代楊億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綠發郎潛不記年,
卻尋丹竈味靈篇。
華陰學霧還成市,
彭澤橫琴豈要弦。
曉案祇應餐沆瀣,
夜灘誰見弄潺湲。
須知吏隱金門客,
待乞刀圭作地仙。
譯文:
青年才俊綠發郎,潛心修煉不知歲月流逝,
卻追尋煉丹爐中的仙藥,品味靈秘的典籍。
華陰的學宮猶如朦朧的云霧,悄然變成繁忙的集市,
彭澤的琴弦橫于大地,何需彈奏,自有天籟之音。
清晨的案頭只應該擺放養生的飲食,
夜晚的灘涂誰見證了演奏起伏的波瀾。
應該明白官場隱居者如同金門的客人,
等待著請求仙道之器,成為地上的仙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抒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修仙之道的向往和追求。詩中描述了一個年輕人(綠發郎)不計較時間的流逝,專注于尋求煉丹爐中的仙藥和品味修仙典籍的情景。華陰學宮被描繪成隱約的云霧,但卻變成繁忙的市場,暗示著修仙之道給世俗所侵蝕。彭澤的琴弦橫于大地,意味著音樂之美已經超越了琴弦的存在,表達了修仙者通過音樂和自然融合來追求超脫塵世的境界。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清晨和夜晚的場景,清晨的案頭應該擺放養生的飲食,夜晚的灘涂上演奏著波瀾壯闊的音樂,這些都象征著修仙者與自然的交流與感悟。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吏隱(指隱居官場的人)的理解和期待,認為他們就像金門的客人一樣,等待著請求仙道之器(刀圭,即仙人使用的法器),來實現在人間成為仙人的愿望。
整首詩運用了意象豐富的語言描繪了修仙者的追求和理想,表達了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修仙道路的探索。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修仙意象相結合,使詩意更為深遠,具有哲理性和超越性的意味。
“須知吏隱金門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líng xiān guān shū zhí fāng xué shì
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
lǜ fā láng qián bù jì nián, què xún dān zào wèi líng piān.
綠發郎潛不記年,卻尋丹竈味靈篇。
huá yīn xué wù hái chéng shì, péng zé héng qín qǐ yào xián.
華陰學霧還成市,彭澤橫琴豈要弦。
xiǎo àn qí yīng cān hàng xiè, yè tān shuí jiàn nòng chán yuán.
曉案祇應餐沆瀣,夜灘誰見弄潺湲。
xū zhī lì yǐn jīn mén kè, dài qǐ dāo guī zuò dì xiān.
須知吏隱金門客,待乞刀圭作地仙。
“須知吏隱金門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