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罄囊裝買群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惟罄囊裝買群籍”全詩
惟罄囊裝買群籍,不持刺字謁當涂。
鱸魚漸熟思歸切,羊酷初嘗得味無。
送子東還重銷黯,我曾三載守仙都。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葉生歸縉云》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葉生歸縉云》是楊億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葉生歸縉云,
出門西望長安笑。
抱璞來求善價沽,
惟罄囊裝買群籍。
不持刺字謁當涂。
鱸魚漸熟思歸切,
羊酷初嘗得味無。
送子東還重銷黯,
我曾三載守仙都。
中文譯文:
葉子生長在縉云中,
走出門口西望長安歡笑。
我抱著未經雕琢的玉石前來,希望能以合理的價格兌換。
只是我的錢袋已經空了,裝滿了購買書籍的費用。
我沒有帶著書法作品去拜訪有權勢的人。
熟鱸魚讓我漸漸思念家鄉,
初嘗羊肉的滋味無比美好。
送別兒子東去,心情沉重而黯然,
我曾經守護仙都三年之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和生活瑣事為背景,表達了詩人楊億的個人心境和社會觀察。
首先,詩中的"葉生歸縉云"描繪了詩人自己的身份和歸屬感,縉云是當時的一個地名,詩人以自己的名字與之聯系,表達了對歸屬地的深情。
接著,詩人描述了自己的行程和目的。他離開家鄉向長安出發,心情愉悅。他帶著一塊未經加工的玉石前往,希望能夠以適當的價格賣出。然而,他的錢已經花光了,只能用書籍來充實自己。這一描寫反映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對知識的渴望。
詩中的"不持刺字謁當涂"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選擇和立場的堅持。他沒有帶著自己的書法作品去拜訪有權勢的人,暗示他不愿為了功名利祿而屈從于權貴,堅持自己的原則。
下一段描寫了鱸魚和羊肉的滋味。鱸魚代表著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感,而羊肉則是他初嘗到的美味,體現了對新鮮事物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詩人送別兒子東去,心情沉重,表示對兒子的思念和對離別的悲傷。他曾經守護著一個地方(仙都)三年之久,表達了對這個地方的深情和對時光的珍視。
整首詩詞通過描寫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某些問題和詩人對現實的思考。同時,詩人對自我追求的執著和對家庭情感的真摯展示了他的個性和情感世界。
“惟罄囊裝買群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shēng guī jìn yún
葉生歸縉云
chū mén xī wàng cháng ān xiào, bào pú lái qiú shàn jià gū.
出門西望長安笑,抱璞來求善價沽。
wéi qìng náng zhuāng mǎi qún jí, bù chí cì zì yè dāng tú.
惟罄囊裝買群籍,不持刺字謁當涂。
lú yú jiàn shú sī guī qiè, yáng kù chū cháng dé wèi wú.
鱸魚漸熟思歸切,羊酷初嘗得味無。
sòng zi dōng hái zhòng xiāo àn, wǒ céng sān zài shǒu xiān dōu.
送子東還重銷黯,我曾三載守仙都。
“惟罄囊裝買群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