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箭波間解纜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竹箭波間解纜初”全詩
犀柄屢登三殿講,瑯函新譯五天書。
蓮華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間解纜初。
隨順世緣無所住,經行宴坐自如如。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譯經惣持大師致宗之泗上禮塔》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譯經惣持大師致宗之泗上禮塔》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早傳心印得衣珠,
不學聲聞證有余。
犀柄屢登三殿講,
瑯函新譯五天書。
蓮華塔下焚香去,
竹箭波間解纜初。
隨順世緣無所住,
經行宴坐自如如。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名叫惣持大師的僧人,在泗上禮塔之下行持佛法的情景。詩中表達了他的修行心得和境界。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惣持大師的修行之道。首句"早傳心印得衣珠",意味著他早已傳承了心印(佛法的精髓),得到了衣缽的傳承。"不學聲聞證有余"表明他并不局限于聲聞二乘(初級階段),而是在修行中得到了更高的證悟。
接下來的兩句"犀柄屢登三殿講,瑯函新譯五天書"描述了惣持大師在佛法講堂中屢次登上講壇,解說佛法。他不僅是一位講經的高僧,還參與了佛經的翻譯工作,使得佛教經典以新的譯本出現。
"蓮華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間解纜初"表明惣持大師在蓮華塔下焚香禮佛,同時也象征著他解除塵緣的初步。竹箭波間解纜,意味著他在紛繁的世事中逐漸解脫束縛,邁向自由。
最后兩句"隨順世緣無所住,經行宴坐自如如"表達了惣持大師超脫世俗的態度。他隨順世間緣起,沒有執著于任何事物,自在地行持佛法,無論是在修行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自如自在地坐禪修行。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惣持大師在佛法修行中的境界和態度,表達了超越塵世的追求和自在自在的境界。同時,詩詞中運用了簡潔明了的語言,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覺。
“竹箭波間解纜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jīng zǒng chí dà shī zhì zōng zhī sì shàng lǐ tǎ
譯經惣持大師致宗之泗上禮塔
zǎo chuán xīn yìn dé yī zhū, bù xué shēng wén zhèng yǒu yú.
早傳心印得衣珠,不學聲聞證有馀。
xī bǐng lǚ dēng sān diàn jiǎng, láng hán xīn yì wǔ tiān shū.
犀柄屢登三殿講,瑯函新譯五天書。
lián huá tǎ xià fén xiāng qù, zhú jiàn bō jiān jiě lǎn chū.
蓮華塔下焚香去,竹箭波間解纜初。
suí shùn shì yuán wú suǒ zhù, jīng xíng yàn zuò zì rú rú.
隨順世緣無所住,經行宴坐自如如。
“竹箭波間解纜初”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