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蟻酡顏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浮蟻酡顏數”全詩
浮蟻酡顏數,飛鴻送目勞。
更圍披簿領,僧伴話風騷。
何日登懸榻,州民刺有毛。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建溪十詠其六勤公亭》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建溪十詠其六勤公亭》是宋代楊億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危亭厭波面,屹若抃靈鰲。
浮蟻酡顏數,飛鴻送目勞。
更圍披簿領,僧伴話風騷。
何日登懸榻,州民刺有毛。
詩意:
這座勤公亭矗立在危崖上,猶如一只神龜一樣。波濤翻滾的水面令人厭煩,而亭子屹立不倒,宛如一只靈動的神龜。漂浮的蚊蟲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而飛翔的大雁卻給人帶來疲勞。守衛者圍繞著亭子,披著簿領,與僧人一起談論風雅之事。詩人思念什么時候能夠登上亭子的高榻,州民們則拿著刺去清除身上的虱子。
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座建在危崖上的勤公亭,通過對景物和場景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緒和情感。亭子高居在波濤洶涌的水面之上,象征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與周圍的浮蟻和勞累的飛鴻形成鮮明對比。詩人通過描述亭子周圍的守衛者和與僧人的交談,展現了一種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的意愿。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能夠登上亭子高榻的渴望,而州民們刺虱子則象征著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和改善。
整首詩詞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亭子、水面、昆蟲和飛鳥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和人類境遇的感慨和思考。同時,詩中融入了對高尚情操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展示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人類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浮蟻酡顏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àn xī shí yǒng qí liù qín gōng tíng
建溪十詠其六勤公亭
wēi tíng yàn bō miàn, yì ruò biàn líng áo.
危亭厭波面,屹若抃靈鰲。
fú yǐ tuó yán shù, fēi hóng sòng mù láo.
浮蟻酡顏數,飛鴻送目勞。
gèng wéi pī bù lǐng, sēng bàn huà fēng sāo.
更圍披簿領,僧伴話風騷。
hé rì dēng xuán tà, zhōu mín cì yǒu máo.
何日登懸榻,州民刺有毛。
“浮蟻酡顏數”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入聲三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