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客歸何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逋客歸何日”全詩
石迸狂鞭怒,霜封密葉青。
實應容鳳食,杖欲變龍形。
逋客歸何日,巖阿已勒銘。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建溪十詠其十毛竹洞》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是一首宋代楊億所作的詩詞《建溪十詠其十毛竹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洞門生異竹,冉冉接同亭。
石迸狂鞭怒,霜封密葉青。
實應容鳳食,杖欲變龍形。
逋客歸何日,巖阿已勒銘。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建溪中一座名為"十毛竹洞"的洞穴景觀。洞門生長著一種異常的竹子,竹子冉冉地延伸出洞門,與洞外的亭子相接。在洞內,石頭迸濺著狂野的泉水,葉片因霜而變得更加濃密而青翠。詩人認為這些竹子足以容納鳳凰棲息,甚至拐杖也渴望變成龍的形狀。然而,逃離城市喧囂的旅人何時返回呢?而洞中的巖石已經刻下了銘文。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建溪的竹洞景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返璞歸真的向往之情。整首詩詞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詞語,如"異竹"、"冉冉"、"迸濺"、"密葉青"等,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洞中竹子的生命力和活力。詩人以洞中竹子的成長、石頭的噴濺以及冬天的霜封作為景物刻畫,將自然景觀與人的情感相結合,寄托了詩人對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變化的贊美之情。
詩中還透露出一種追求自由與超越的意境。詩人用"實應容鳳食,杖欲變龍形"的表達,將竹子與神話中的鳳凰、龍相聯系,表達了詩人對竹子的崇拜與向往。這種崇高的意象和詩人對自由、變化、超越的追求相呼應,展現了人類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兩句"逋客歸何日,巖阿已勒銘"則表達了對逃離塵囂的旅人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洞中的巖石已經刻下了銘文,象征著歲月的長河不會停留,人們的離去和歸來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痕跡。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意象的運用,將自然界中的生命力、變化和追求自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類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對時間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思考。
“逋客歸何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àn xī shí yǒng qí shí máo zhú dòng
建溪十詠其十毛竹洞
dòng mén shēng yì zhú, rǎn rǎn jiē tóng tíng.
洞門生異竹,冉冉接同亭。
shí bèng kuáng biān nù, shuāng fēng mì yè qīng.
石迸狂鞭怒,霜封密葉青。
shí yīng róng fèng shí, zhàng yù biàn lóng xíng.
實應容鳳食,杖欲變龍形。
bū kè guī hé rì, yán ā yǐ lēi míng.
逋客歸何日,巖阿已勒銘。
“逋客歸何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