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竟亦為塵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九鼎竟亦為塵埃”全詩
卻尋桃杏那復有,舊樹慘慘空墻隈。
年光日日已非昔,人世可能無盛衰。
朱顏白發相去幾,勢利聲名相抑排。
三公未能逃餓死,九鼎竟亦為塵埃。
乃知萬事皆自枉,有便只宜持酒杯。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菊花》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菊花》是宋代文人曾鞏所作,描繪了菊花開放的景象,并通過對歲月流轉、人事變遷的思考,表達了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和對物質名利的淡泊態度。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籬菊花今已開,
萬物各自相驅催。
卻尋桃杏那復有,
舊樹慘慘空墻隈。
年光日日已非昔,
人世可能無盛衰。
朱顏白發相去幾,
勢利聲名相抑排。
三公未能逃餓死,
九鼎竟亦為塵埃。
乃知萬事皆自枉,
有便只宜持酒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菊花的開放為切入點,通過對菊花與其他花卉的對比,表達了歲月更迭和人世變化的主題。詩人觀察到菊花正在開放,而其他花卉如桃花和杏花卻難覓蹤影,舊時的繁華已成過去,墻角空寂寥。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暗示著人生中的榮華富貴也會如同花朵一般轉瞬即逝。
接下來,詩人思索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時光日復一日地流轉,世事也可能沒有永恒的興盛和衰敗。人們的容顏與白發相隔幾多,勢利和聲名的追逐相互排斥。無論是身居高位的官員,還是具備權勢的九鼎,最終都會歸于塵埃,這讓詩人認識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和枉然。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這一切的領悟和態度。詩人認為萬事皆自枉,意味著人生中的名利地位都是虛妄的,沒有真正的實在價值。然而,面對這一切,最好的選擇就是持酒杯,以淡泊和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起伏和變遷。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菊花的描繪和對世事變遷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無常和物質名利的淡泊態度,以及對于持酒杯、豁達處世的建議。它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傳達了對于人生意義的深思和對于虛妄榮華的冷靜洞察。
“九鼎竟亦為塵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ú huā
菊花
dōng lí jú huā jīn yǐ kāi, wàn wù gè zì xiāng qū cuī.
東籬菊花今已開,萬物各自相驅催。
què xún táo xìng nà fù yǒu, jiù shù cǎn cǎn kōng qiáng wēi.
卻尋桃杏那復有,舊樹慘慘空墻隈。
nián guāng rì rì yǐ fēi xī, rén shì kě néng wú shèng shuāi.
年光日日已非昔,人世可能無盛衰。
zhū yán bái fà xiāng qù jǐ, shì lì shēng míng xiāng yì pái.
朱顏白發相去幾,勢利聲名相抑排。
sān gōng wèi néng táo è sǐ, jiǔ dǐng jìng yì wèi chén āi.
三公未能逃餓死,九鼎竟亦為塵埃。
nǎi zhī wàn shì jiē zì wǎng, yǒu biàn zhǐ yí chí jiǔ bēi.
乃知萬事皆自枉,有便只宜持酒杯。
“九鼎竟亦為塵埃”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