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魁柄倚誰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安危魁柄倚誰操”全詩
能有本根持國論,豈須毫發間戎韜。
征求藉藉人多困,羈旅皇皇我亦勞。
棲宿與君何計得,半生飄蕩似風毛。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和酬王平甫道中見寄》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酬王平甫道中見寄》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安危魁柄倚誰操,
斂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國論,
豈須毫發間戎韜。
征求藉藉人多困,
羈旅皇皇我亦勞。
棲宿與君何計得,
半生飄蕩似風毛。
詩意:
這首詩詞以回應王平甫給曾鞏的見寄詩為題材。詩中表達了曾鞏對政治官員的憂慮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他思考安危之勢,認為國家的安危關鍵在于誰來掌握權柄,而自己只是一個虛名的文官,無法左右大局。他自謙地說,千千萬萬的官員們都低頭向權勢屈服,自己也不例外,他們都只是將赭袍敬獻給權貴而已。曾鞏強調了自己對國家大事的根本立場,并認為不需要使用戰爭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因為真正有本事持國論者,不需要依靠毫發之間的軍事智謀。
同時,曾鞏也表達了對自身困境的感嘆。他作為一個紅袍文官,雖然沒有經歷過戰亂,但他也深感自己的辛勞和困頓。他與王平甫一樣,都是身處羈旅之中,無法安居樂業。他們的生活就像飄蕩的風毛一樣不穩定,沒有固定的棲身之所。
賞析:
曾鞏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嘆。他從政治和個人角度出發,對權力斗爭和自己的境遇進行了反思。詩中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如借景抒懷、比喻和對仗等,以增加詩意的深度和韻律的美感。
曾鞏在詩中表達了對權力和政治斗爭的深刻認識。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國家的安危關鍵在于權柄的掌握,而不是智謀和戰爭的手段。他以自己為例,自謙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個虛名的文官,無法左右大局。這種對政治的冷峻認識,顯示了曾鞏的思想獨立和深厚的學識修養。
詩中還流露出曾鞏對自身境遇的無奈和困頓。他表達了作為一個文官的辛勞和困苦,與王平甫一樣,他們都是身處羈旅之中,無法安居樂業。通過這種自我抒發,曾鞏表達了對于社會現實的反思和對個人命運的感慨。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曾鞏對權力斗爭和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嘆。詩中的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政治和個人命運的剖析,展現了曾鞏獨立思考和深厚學識的一面。這首詩詞不僅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還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政治風貌和文人的境遇。
“安危魁柄倚誰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hóu wáng píng fǔ dào zhōng jiàn jì
和酬王平甫道中見寄
ān wēi kuí bǐng yǐ shuí cāo, liǎn hù qiān guān gǒng zhě páo.
安危魁柄倚誰操,斂笏千官拱赭袍。
néng yǒu běn gēn chí guó lùn, qǐ xū háo fà jiān róng tāo.
能有本根持國論,豈須毫發間戎韜。
zhēng qiú jí jí rén duō kùn, jī lǚ huáng huáng wǒ yì láo.
征求藉藉人多困,羈旅皇皇我亦勞。
qī sù yǔ jūn hé jì dé, bàn shēng piāo dàng shì fēng máo.
棲宿與君何計得,半生飄蕩似風毛。
“安危魁柄倚誰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