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信瀛洲未歸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信瀛洲未歸去”全詩
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爭帶露華開。
城頭山色相圍出,檐底波聲四面來。
誰信瀛洲未歸去,兩州俱得小蓬萊。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環波亭》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環波亭》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環波亭
水心還有拂云堆,
日日應須把酒杯。
楊柳巧含煙景合,
芙蓉爭帶露華開。
城頭山色相圍出,
檐底波聲四面來。
誰信瀛洲未歸去,
兩州俱得小蓬萊。
中文譯文:
在環波亭,水心還有拂云堆,
每天都應該舉起酒杯。
楊柳巧妙地融合了煙雨的景色,
芙蓉爭相帶露綻放。
城頭的山色相互環繞,
屋檐下波浪聲四面充斥。
誰會相信瀛洲未曾歸去,
兩個州都能擁有小蓬萊。
詩意和賞析:
《環波亭》以婉約唯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幅山水田園景色。詩人通過環波亭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環波亭周圍的景色,水心指的是環波亭周圍的水面,拂云堆形容云朵低垂在水面上,給人以美好的意境。詩人表示每天都應該舉起酒杯,意味著對生活的熱愛和享受,也折射出詩人豁達逸樂的心態。
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楊柳和芙蓉的美景。楊柳含煙景合,形容楊柳與煙雨景色相融合,給人一種柔和的美感;芙蓉帶露華開,形容芙蓉含露盛開,給人以清新的感受。通過描寫自然景色,詩人抒發了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寫出了城頭山色和檐底波聲。城頭山色相圍出,形容山峰環繞在城頭四周,給人一種壯麗的景象;檐底波聲四面來,形容波浪的聲音從檐下傳來,給人以動感的氛圍。這里通過寫景,使詩中的環境更加豐富多樣。
最后兩句以敘事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瀛洲和小蓬萊的向往。瀛洲和小蓬萊是傳說中的仙境,詩人表示誰會相信瀛洲未曾歸去,兩個州都能擁有小蓬萊。這里隱含了詩人對仙境的憧憬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整首詩以婉約清新的筆調,通過對山水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對自然之美和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豁達的心態。
“誰信瀛洲未歸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n bō tíng
環波亭
shuǐ xīn hái yǒu fú yún duī, rì rì yīng xū bǎ jiǔ bēi.
水心還有拂云堆,日日應須把酒杯。
yáng liǔ qiǎo hán yān jǐng hé, fú róng zhēng dài lù huá kāi.
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爭帶露華開。
chéng tóu shān sè xiàng wéi chū, yán dǐ bō shēng sì miàn lái.
城頭山色相圍出,檐底波聲四面來。
shuí xìn yíng zhōu wèi guī qù, liǎng zhōu jù dé xiǎo péng lái.
誰信瀛洲未歸去,兩州俱得小蓬萊。
“誰信瀛洲未歸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