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然一堤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隱然一堤長”全詩
槐柳若云布,連陰入虛堂。
架險注鳴留,分畦殖群芳。
豈惟富桑柘,蓋亦余囷倉。
主人事幽屏,不愿尚書郎。
即此徇高志,風騷恣徜徉。
強起迫義重,還歸直明光。
清風凜然在,素壁盈文章。
故棲勿回眄,黃鵠本高翔。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題張伯常漢上茅堂》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張伯常漢上茅堂》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遠出清漢上,隱然一堤長。
槐柳若云布,連陰入虛堂。
架險注鳴留,分畦殖群芳。
豈惟富桑柘,蓋亦余囷倉。
主人事幽屏,不愿尚書郎。
即此徇高志,風騷恣徜徉。
強起迫義重,還歸直明光。
清風凜然在,素壁盈文章。
故棲勿回眄,黃鵠本高翔。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張伯常在漢上茅堂居住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張伯常高尚志向和清高品格的贊賞。詩中以自然景物和文人雅致的場景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張伯常追求高尚理想和自由自在人生態度的肯定。
賞析:
這首詩詞以景物描寫和議論抒懷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張伯常茅堂的清幽景致和主人的風采。詩的前四句描繪了茅堂所在的位置清幽宜人,槐樹和柳樹像云一樣布滿整個茅堂,連綿不絕的陰影進入虛堂之中。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主人在這里架設池塘,水流潺潺,留下鳴聲,分畦種植各種美麗的花草。通過這些描寫,表達了主人對于自然的喜愛和對生活的經營。
隨后的兩句指出主人不僅僅富有豐富的桑樹和柘樹,同時也擁有豐盛的谷物和糧倉。這里既有對主人豐富物質財富的贊美,也有對他才華橫溢和聰明才智的暗示。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主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不愿意從政做官,寧愿過著幽居的生活。這里贊賞主人不受世俗名利的束縛,追求內心的高尚志向,自由自在地從事文學創作和享受自由人生。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主人高尚品質的贊賞和祝愿,主人在堅持追求高尚志向的同時,也要強起來承擔為公義而奮斗的重任,最終回歸到光明正大的道路上。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主人品格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高尚志向和自由自在人生態度的推崇和贊賞,同時也對主人的人格力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給予了肯定。
“隱然一堤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zhāng bó cháng hàn shàng máo táng
題張伯常漢上茅堂
yuǎn chū qīng hàn shàng, yǐn rán yī dī zhǎng.
遠出清漢上,隱然一堤長。
huái liǔ ruò yún bù, lián yīn rù xū táng.
槐柳若云布,連陰入虛堂。
jià xiǎn zhù míng liú, fēn qí zhí qún fāng.
架險注鳴留,分畦殖群芳。
qǐ wéi fù sāng zhè, gài yì yú qūn cāng.
豈惟富桑柘,蓋亦余囷倉。
zhǔ rén shì yōu píng, bù yuàn shàng shū láng.
主人事幽屏,不愿尚書郎。
jí cǐ xùn gāo zhì, fēng sāo zì cháng yáng.
即此徇高志,風騷恣徜徉。
qiáng qǐ pò yì zhòng, hái guī zhí míng guāng.
強起迫義重,還歸直明光。
qīng fēng lǐn rán zài, sù bì yíng wén zhāng.
清風凜然在,素壁盈文章。
gù qī wù huí miǎn, huáng gǔ běn gāo xiáng.
故棲勿回眄,黃鵠本高翔。
“隱然一堤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