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在江漢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宛在江漢偏”全詩
草木已漸包,果實尤可憐。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懸。
隔崖有宿葉,黃紫凝霜煙。
高秋萬嶂出,一望通鄖川。
都邑雖僻陋,來者多名賢。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木瓜》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木瓜》是宋代張舜民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商州楚地戶,宛在江漢偏。
草木已漸包,果實尤可憐。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懸。
隔崖有宿葉,黃紫凝霜煙。
高秋萬嶂出,一望通鄖川。
都邑雖僻陋,來者多名賢。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位于楚地的商州村莊,位于江漢之間。村莊周圍的草木已經漸漸茂盛,但果實卻顯得特別可憐。詩人特別提到了木瓜,形容木瓜的大小如同拳頭,而村莊的每家每戶都懸掛著橙子和柑橘。詩中還描繪了山崖上殘留的葉子,被黃色和紫色的霜煙所凝結。在深秋時節,萬山嶂逐漸顯現,一望之間可以看到通向鄖川的道路。盡管這個地方的城市可能相對較為偏僻和樸素,但卻吸引了許多名賢前來。
賞析:
《木瓜》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淳樸的鄉村景象,充滿了自然的美感和寧靜的氛圍。詩人以木瓜為象征,突出了村莊的貧困和樸實,與周圍懸掛的橙子和柑橘形成鮮明對比。通過描寫山崖上的葉子和凝霜的煙,詩人營造出深秋的寒冷感受,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敬畏之情。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村莊和周圍環境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貧寒鄉村生活的感悟。盡管這個地方可能相對偏僻,但卻因為吸引了許多名賢前來,展現了這個鄉村的特殊魅力和文化底蘊。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真實描繪和對平凡生活的贊美。通過細膩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深秋鄉村的靜謐和美麗,以及詩人對自然和人文的熱愛之情。
“宛在江漢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guā
木瓜
shāng zhōu chǔ dì hù, wǎn zài jiāng hàn piān.
商州楚地戶,宛在江漢偏。
cǎo mù yǐ jiàn bāo, guǒ shí yóu kě lián.
草木已漸包,果實尤可憐。
mù guā dà rú quán, chéng jú jiā jiā xuán.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懸。
gé yá yǒu sù yè, huáng zǐ níng shuāng yān.
隔崖有宿葉,黃紫凝霜煙。
gāo qiū wàn zhàng chū, yī wàng tōng yún chuān.
高秋萬嶂出,一望通鄖川。
dū yì suī pì lòu, lái zhě duō míng xián.
都邑雖僻陋,來者多名賢。
“宛在江漢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