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卻在樊川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行卻在樊川尾”全詩
此行卻在樊川尾,稻熟魚肥柿子黃。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薄臺》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薄臺》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舜民。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薄臺清溪曲,長達十里長,
Clear waters flow through the winding Botaishan,
Stretching for ten miles in length.
凈涵天影秋光,
Reflecting the shadows of the sky and the autumn light.
此行卻在樊川尾,
On this journey, I arrive at the foot of Fanchuan,
稻熟魚肥柿子黃。
With rice ripened, fish plump, and persimmons turning yellow.
詩詞的譯文:
薄臺清溪曲,長達十里長,
凈涵天影秋光,
此行卻在樊川尾,
稻熟魚肥柿子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田園風景。薄臺是一個位于清溪旁的山丘,清溪蜿蜒流過山腳,長達十里。詩人通過描繪清溪的曲線和長度,展現了其優美和壯麗之處。
在清溪中,天空的倒影與秋天的光線交相輝映,給人一種凈化和寧靜的感覺。這種景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寧靜,也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欣賞和贊美。
詩的下半部分,詩人提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地是樊川尾。樊川尾是一個地名,可能是指一個農村地區。在這個地方,稻谷已經成熟,魚兒肥美,柿子也變成了金黃色。這描繪了一個豐收的季節,給人一種豐盛和喜悅的感覺。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豐富。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豐收的喜悅之情。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景觀的贊美,給人以寧靜和美好的感受。
“此行卻在樊川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áo tái
薄臺
qū qǔ qīng xī shí lǐ cháng, jìng hán tiān yǐng yǔ qiū guāng.
屈曲清溪十里長,凈涵天影與秋光。
cǐ xíng què zài fán chuān wěi, dào shú yú féi shì zi huáng.
此行卻在樊川尾,稻熟魚肥柿子黃。
“此行卻在樊川尾”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五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